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四月, 2020的博文

【南京名人墓】何汝霖墓5

道光顾命大臣何汝霖墓考5 ——何汝霖神道碑考 作者:程逺 狭义的何汝霖神道碑,未见史料记载,或因洪杨之乱,未及请名人撰写真正意义上神道碑铭,待考。 年谱前附《谕赐祭文》、《谕赐碑文》二篇,俗称“谕祭碑”和“御制碑”,按制当分别立碑于何汝霖墓前,属于广义的神道碑。 我观两篇碑文虽为印刷版本,但字体相同,与咸丰皇帝御笔相符,我认为即咸丰御笔。 考虑洪杨之乱的时局,或为翰林代笔模仿。 此二碑如果存在的话,当属南京唯二的两通咸丰御碑。 一、何汝霖谕祭碑 1、谕赐祭文下达时间 据年谱,咸丰二年十二月二十二日,上遣礼部尚书、宗室公奕湘谕祭。 2、谕赐祭文迎请过程 何兆瀛谨案(笔者标点): 是日,备黄亭、祭文架、黄绸(黄绸备裹祭文筒,筒由礼部备)。 请亲友四人,蟒袍補袿,至礼部大堂祭文前,行一跪三叩礼。 捧祭文安黄亭内架上,乘马前引在黄亭之前。 用龙凤扇、龙旗、黄节、提炉、御棍,统在亭前,鼓乐随之。 礼部官随行至门,孝子青长袍袿跪迎于大门外。 前引先行,礼部司官在后,司官二人请祭文,入安黄案上(案用黄套,设月台上东南)。 设奠具(用高几,上安奠池、奠爵),备祭品如礼(即祭席,外加猪羊)。 读祝官(鸿胪寺鸣赞)向西北,立读。 天使立奠酒三爵(递酒、进爵,皆礼部司官),孝子跪于月台之西。 读毕,司祝送燎所(月台下正中,预设燎池)。 孝子至台下,北向行三跪九叩礼,谢恩。 天使入席,呈礼。 孝子谢天使于阶下,跪送于大门外,礼成。 3、谕赐祭文 现据年谱,全文辑录如下(笔者标点): 諭賜祭文:/ 六卿分職,劻勷資禮樂之官;三錫酬庸。裦卹備榮哀之典。憶論思於密勿,蓋績長留;獎勤勩於踐敭,芝函載賁。爾原任禮部尚書何汝霖,稟懷誠慤,立志清方,禔躬嚴圭璧之修,淹學樹巖廊之式。克詳儀物,起家聿始於經明;無愧科名,觀政早兼夫内直。躡丹梯以晉級,秩三遷而/ 命贊機宜;依紫禁以升華,職九伐而班高槐列。出入雲霄之上,為國股肱;翺翔日月之旁,司天喉舌。溯/ 成廟握符之世,進嘉謨而/ 帝簡允孚;迨朕躬秉籙之初,攝農政而秩宗洊掌。軫頹齡之力憊,特予掖扶;解樞務之心劬,仍隆毗倚。庶登大耋,長佐清時,何末疾之偶攖,遂老成之淪謝。求舊笏而永維前事,披遺...

【南京名人墓】何汝霖墓4

道光顾命大臣何汝霖墓考4 ——何汝霖墓考 作者:程逺 一、鄭夫人墓选址 道光二十七年十月,何汝霖由京归宁葬母,但操办的第一个葬礼,既非其母,也非其妻,而是其大嫂王恭人(道光二十七年冬月卒)。 道光二十八年四月,其已将嫂墓选定在雨花台宝光寺,哪知大侄何兆熊(王恭人子)就是不同意,非要改葬南门外打鱼赵村的赵姓坟山,即何天錫(何汝霖父)墓所在地。 我推测,因何天錫墓是其专门请名士甘福卜兆,本意或想百年后祔葬父母墓侧,同时下葬母、妻,也可节省开销。 但是何兆熊这么一闹,从墓地引发官司上看,此处墓地面积显然不大,周边很容易侵占别家墓地,况且他又是何天錫的长子长孙,长房这一支占据此处墓地后,怕是没有其位置了。 其为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只好为妻、同时也是为自己另选墓地。 但年谱未载其如何为妻选墓、请何人卜兆,不知日记可有记载?待考。 其父墓位于南门(聚宝门)外,其夫人墓却相反,位于北门(神策门)外。 或受乾隆皇帝规定帝陵昭穆相对(父子不见面)的影响,干脆南辕北辙、背道而驰。 道光二十九年四月,何汝霖安葬鄭夫人于迈皋桥之原。 此时,距其归宁守制已过去整整一年半载,耽搁这么久,时间都去哪了? 我认为一是为母守孝、重修父母墓,二是处理因大嫂墓地引发的官司,三是江宁洪涝赈灾,四是为妻另选墓址。 二、墓地近军营 据1933年《晓庄一岁》,《“会朋友去”是什么?干事么?》: “星期二的下午,四点钟以后也许在晚饭以后,在农人较为闲暇的时候,我们大家一齐出发了。第一队往迈皋桥;第二队往五版、六版;第三队往拾儿冈、董家庄;第四队往香火田、下官山;第五队往松树营;第六队往瓜园、陆家窪;第七队往香堂;第八队往拾芳菴。” 五版、六版,即解放后的五班村、六班村。 1937年军用地图,拾芳庵西北紧邻“老四百”,西侧紧邻“四百庄”,再西还有“六百庵”。 明清时期,官府为征集粮草,将此地划为六个百户所,长官即“百户”。后“百”与“班”相通,又讹为“版”。 解放后,五班村、六班村合并成立“合班村”。 长营村,在拾芳庵西南,从明代开始,军队在此扎营,营房排列呈长方形,故名“长营”。 周边还有小营(小营村)、营门口、沈阳卫(沈阳村)、兴武卫(兴卫村)、黑墨营等众多与旧时部队有关的地名。 迈皋桥地处南京城外,北近长江,明清时期为驻军营地、牧马之地、官府征集粮草...

【南京名人墓】何汝霖墓3

道光顾命大臣何汝霖墓考3 ——何汝霖夫人墓考 作者:程逺 一、鄭夫人生平 丁卯(嘉庆十二年,1807),何汝霖27岁,鄭夫人来归,旌德鄭公傳棟次女、張效川先生女甥也。 鄭氏,生年不详,安徽旌德人,鄭傳棟次女、張效川外甥女。何汝霖原配夫人,累封赠一品夫人。 她与何汝霖共生育四名子女,二子:恩元(早殇)、兆瀛;二女:纯官、和官。 庚寅(道光十年),何汝霖50岁,十二月十九日(1831.2.1),郑夫人卒于北京琉璃厂家中。岁杪,乃移供夕照寺禅院。 鄭夫人去世当年,健康状况一直很差,仍在同年九月“为置四川陳氏女为簉室”,为何汝霖纳妾陈氏,似在交代后事。 何汝霖此后未再续弦,只有鄭氏这一位夫人。 另外,年谱失载何汝霖三女,不知鄭夫人或陳氏谁为生母? 二、鄭夫人归葬 据墓志:“鄭夫人已葬神策门外迈皋桥之原”。 “神策门外迈皋桥”,指迈皋桥集镇,今属南京市栖霞区迈皋桥街道,但辖区范围广大,哪里才是其墓所在“迈皋桥之原”? 据年谱,己酉(道光二十九年),何汝霖69岁,四月(1849.4.23-5.21),“葬鄭夫人于神策门外迈皋桥十方菴、菴后之原”。 墓志本就依据年谱,可见两种记载相符,年谱比墓志记载的墓地位置更具体,明确是在“迈皋桥十方庵、庵后之原”。 三、鄭夫人墓考 1、十方庵 何汝霖与鄭夫人系原配夫妻,关系最为密切,史料未载何汝霖墓,但鄭夫人墓记载明确,以此作为确认何汝霖墓的突破口。 已知鄭夫人墓在江宁神策门外迈皋桥十方庵后,要找到鄭夫人墓,先要确认墓前“十方庵”所在。 十方庵,顾名思义是一小庙,这是鄭夫人安葬时的旧地名,距今(1849-2020)171年,早已无存。 归根结底,考证何汝霖墓的关键,必须明确鄭夫人墓;要想确认鄭夫人墓,先要确定“十方庵”旧址对应的现在位置。 2、拾芳庵 十方庵在迈皋桥,“迈皋桥”地名尚存,即旧时的迈皋桥集镇,今南京市栖霞区迈皋桥街道。 迈皋桥老街,即今“迈皋桥街”,今紧邻迈皋桥地铁站北。 虽然南京旧志、佛寺史料皆不载“十方庵”,但明确在迈皋桥境内,故在迈皋桥一带寻找即可。 我查阅1937年南京军用地图,在南京城北找到“邁皋橋”,由此向东紧邻“長營”,再向北紧邻“四百庄”,再向北紧邻“基督教公墓”;在“四百庄”东北、“基督教公墓”东南,紧邻“拾芳菴”。 民国时期的其他南京地图,此处...

【南京名人墓】何汝霖墓2

道光顾命大臣何汝霖墓考2 ——何汝霖家族墓考 作者:程逺 ·说明,本文主要依据四种资料: 1、何汝霖自撰年谱《知所止斋自订年谱》,下简“年谱”; 2、宗稷辰撰《何恪慎公墓志铭》,下简“墓志”; 3、《居乡诚不易——从<何汝霖日记>看一位晚清显宦的乡居生活》,作者张剑(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下简“论文”; 4、论文引何汝霖日记文本,下简“日记”(论文注,日记原稿现藏上海图书馆,论文中所引日记来自《晚清军机大臣日记五种》,中华书局即出)。 文中凡涉及年份日期,多出自年谱记载;日期后注明“日记”的,系论文所引日记。 一、何汝霖家族墓 1、何汝霖祖籍 何汝霖祖籍江西大庾。 年谱:“吾家先世江西大庾县籍。康熙间,先曾祖贸迁至江宁,因家焉,是为江宁始迁祖。” 《钦定科场条例》卷二十五·回避,审查同为江宁籍的何兆瀛(何汝霖次子)、何桂芬:“经本部行文江苏巡抚查明,何兆瀛,祖籍实系江西大庾县,自康熙年间移籍江宁”,“查江苏江宁县举人何兆瀛,既据该巡抚查明,实系原籍江西大庾县,自康熙年间移籍江宁”。 可知何家迁江宁前,先祖墓当在江西大庾。 2、何祥生墓 何祥生,何汝霖曾祖,何汝霖一支江宁始迁祖。累赠光禄大夫、兵部尚书、礼部尚书。 曾祖妣周氏,累赠一品夫人。 他们当在何汝霖出生前去世,故年谱不载生卒。 其墓为何家江宁祖坟,墓地不明。 3、何世榮墓 何世榮,字洪源,何祥生子、何汝霖祖父,累赠光禄大夫、兵部尚书、礼部尚书。 乙卯(乾隆六十年,1795),何汝霖15岁,十一月,何世榮去世,何汝霖随父料量殡葬。墓地不明。 陳太夫人,何世榮妻、何汝霖祖妣,累赠一品夫人。 乙丑(嘉庆十年,1805),何汝霖25岁,秋,大母陳太夫人卒。墓地不明。 他们生有二子,长子何天昌,次子何天錫。 丙午二月二日(乾隆五十一年,1786.3.1)子夜,何汝霖6岁,邻居失火,导致何家祖宅(柳叶渡、常平仓对门)屋宇、家具俱付灰烬。 失火时,何汝霖祖父、父皆不在家,一家十余口暂避对面常平仓。 后迁居一苇庵尼舍;越日移居施家巷;六月租赁徐家巷冯姓屋,家道中落。 既然此时何家家道中落,年谱不载其曾祖、祖父墓,表明尚未规划家族墓地,恐随处埋葬。 4、何天錫墓 (1)何天錫 何天錫,字樹東,何汝霖父,累赠光禄大夫、兵部尚书、礼部尚书。 ...

【南京名人墓】何汝霖墓1

道光顾命大臣何汝霖墓考1 ——何汝霖墓志 作者:程逺 1、南京清代一品官墓 多年来我尝搜集有清一代葬在南京的一品官墓。 其中正一品墓,迄今仅得“靖逆侯”家族墓(韦爵爷老把张勇之后,世袭靖逆侯,葬江浦县五槐庄),但侯是超品爵位,还是武职。 从一品墓六处(文、武兼有):刘继禄墓(湖熟)、鲍虎墓(六合)、梅瑴成墓(句容)、董教增墓(西善桥)、秦承業墓(尧化门)、鄧廷楨墓(仙林)。 正一品文官墓有没有?原以为熊赐履墓在淳化,后经我考证,其墓在今马鞍山市境内,不属南京。 另据我参与的《尧化——缘以姚坊闻世的门里小镇》,管秋惠老师披露,2009年3月23日,李从善先生在南京市栖霞区尧化街道上城风景小区北区施工工地(今苏果超市后),发现“丁得春墓碑”(丁曰健父母合葬墓碑),碑文墓主散阶为“诰授奉直大夫”(从五品)、“诰封光禄大夫”(正一品),待考。 以上,我在之前的多篇文章中,几经积累,反复提及。 2、寻找何汝霖墓记载 何汝霖(1781.8.2-1853.1.12),江苏江宁人,《清史稿》卷三百七十五·列传一百六十二有传。 2019年7月8日,我见《夏家鏞墓志铭》中记载“同里何公汝霖方在樞府”。 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查何汝霖(何汝霖,字雨人,名、字常见,历代同名同姓者多,注意区分)履历,常年任职中枢,历任兵部尚书、一品顶戴署礼部侍郎、署户部尚书、军机大臣、道光顾命大臣、官至礼部尚书,赠太子太保,正一品。 如果其归葬故里的话,将是我所知清代葬在南京的最高级别文官墓,惜本地史料对其墓却无只言片语记载,不无遗憾。 其墓查询不易,自我写《夏家鏞墓1》时即备案,直到2020年4月19日续作《夏家鏞墓2》,才又想起何汝霖,遂作本文。 我的思路,既然史料中不见直接记载何汝霖墓,就转而从碑志中寻找蛛丝马迹。 更令人失望的是,《续碑传集》卷十一·咸丰朝部院大臣,仅收录《何汝霖传》(引《江宁府志》),仍不见其墓。 可叹堂堂顾命大臣,位极人臣,《碑传集补》、《续碑传集》、《碑传集三编》、《广清碑传集》皆失载其碑志。 及读《越缦堂日记》,有对“何恪慎公碑”的评价。 何汝霖谥号“恪慎”,从日记时间判断,当指其无疑,始知世间果然存其碑志。 3、何汝霖墓志 《躬耻斋文钞》卷十,收录宗稷辰撰《何恪慎公墓志铭》(笔者标点,下简“墓志”...

【南京名人墓】夏家鏞墓2

夏仁虎家族墓考2 ——夏家鏞墓志 作者:程逺 中国金石总录收录夏家鏞墓志拓片一合,上合志盖、下合志铭,平面皆呈正方形。 1、志盖 志盖拓片高、宽均51cm,鄧邦述篆盖,5行18字: 清封通奉/大夫夏府/君、夫人陶氏/合葬墓/志銘。 2、志铭 志铭拓片高、宽均52cm; 志文,仇繼恒撰、鄧邦述书,共32行、满行35字,共1054字,刻有方格线,字皆刻在方格内。 志盖拓片边缘四周斑驳,志铭拓片正文有缺损,不知是拓片保存问题,还是墓志早年出土破损所致? 3、夏家鏞墓志铭(笔者标点): 清封通奉大夫夏府君、夫人陶氏合葬墓誌銘:/                                      前翰林院庶吉士、愚姪仇繼恒撰文/                                      前翰林院編脩、姻再姪鄧邦述書丹幷篆盖/ 公諱家鏞,字幼威,江蘓上元人。先世為寧藩掾随,藩府僑扵皖。祖諱昂,始棄吏職,舉産鉅萬/畀宗族,孑身携息歸金陵,精扵醫理,施藥活人,陰徳甚盛,一鄉稱長者。考諱塽,與兄塏並擅儒業,文名藉甚,舉道光乙酉拔貢,乙未舉人,罷禮部試。同里何公汝霖方在樞府,故布衣交,/聘留幕府,章奏牋議竝歸撰擬。何公頻欲薦諸朝,頋不樂以他途進,屢辭。□時粵亂已肇,既/留滯不淂歸,感時念母,遂有幽憂之疾,天禄弗永,歿扵京𨚎。子二,長諱家銑,弱冠入邑庠,負/時譽。癸丑金陵之變,與妻蔡竝殉國難。公其仲也,幼而徇齊、淵默、機悟。金陵陷,舉家在賊中。/賊酋某,營雨花臺,廹之鈔胥。公扵賊壘,佯為久居計,賊不疑有他,防少間跣而逸。會城中食/且盡,放婦孺出,妣陳太夫人挈瞽女行。公冒萬險,日伺扵上方橋,天且昏墨,如有光導而前,/與太夫人值,乃奉如浙。客浙東,同里陶徵君嗣元,見公袷衣行風雪中無寒色,異焉,以女妻/之。亂定旋里,門業蕩然,家貧無書,借鈔以讀。入郡庠,省...

【南京名人墓】方苞墓4

 “桐城三祖” 方苞神道碑考 作者:程逺 一、方苞神道碑 《鲒埼亭集》卷十七、《里堂道听录》卷三十二、《国朝耆献类徵》卷六十九、《方望溪遗集》附录二,皆收录全祖望撰《前侍郎桐城方公神道碑铭》(本文据《鲒埼亭集》,笔者重新标点): 古今宿儒,有經術者或未必兼文章,有文章或未必本經術,所以申、毛、服、鄭之於遷、固,各有溝澮。唯是經術、文章之兼固難,而其用之足爲斯世斯民之重,則難之尤難者。前侍郎桐城方公,庶幾不媿於此。然世稱公之文章,萬口無異辭,而于經術,已不過皮相之。若其惓惓爲斯世斯民之故,而不得一遂其志者,則非惟不足以知之,且從而掊擊之,其亦悕矣! 公成進士七年,以奉母未釋褐,已有盛名。會遭奇禍,論死,安溪方傾倒於公,力救之。幸荷/ 聖祖如天之仁,宥死隸旗下,以白衣直禁廷,共豫校讎。令與諸皇子遊,自和碩誠親王下皆呼之曰:“先生”,事出破格,固無復用世之望矣。然公雖朝不坐、燕不與,而密勿機務多得聞之。當是時,安溪在閣,徐文靖公元夢以總憲兼院長,公時時以所見敷陳,某事當行、某事害於民當去,其說多見施行。雖或未能盡得之諸老,而能容之,故公之苦口,不一而足,不自知其數也。或欲薦公,則曰:“僕本罪臣,不死已爲非望,公休矣!但有所見,必爲公言之,倘得行,拜賜多矣。”/ 世宗即位,首免公旗籍,尋欲用公爲司業,以老病力辭。九年,竟以爲中允,許扶杖上殿以優之,再遷爲侍讀學士。孫公嘉淦以刑部侍郎、尹京兆兼祭酒,勁挺,不爲和碩果親王所喜。有客自朱邸來,傳王意授公急奏,令劾之,當即以公代之。公拒不可,其人以禍怵之,公以死力辭。不數日,竟有應募上劾者,孫公下獄。公謂大學士鄂公曰:“孫侍郎以非罪死,公亦何顏坐中書矣?”於是孫公卒得免。人多爲公危之,而王亦不以是有加於公也。尋遷内閣學士,公以不任行走爲辭,詔許免上直,有大議,得即家上之。公感激流涕,以爲不世之恩,當思所以爲不世之報,然日益不諧於衆矣。/ 今上即位,有意大用公。時方議行三年之喪,禮部尚書魏公廷珍,公石交也,以諮公。公平日最講喪禮,以此乃人倫之本,喪禮不行,世道人心所以日趨苟簡,諄諄爲學者言之。而是時,/ 皇上大孝,方欲追踐古禮。公因欲復古人以次變除之制,隨時降殺定爲程度,內外臣工亦各分等差,以爲除服之期(此說本之桴亭陸氏最爲有見)。魏公上之,聞者大駴,共格其議,魏公亦以此不安其位...

【南京名人墓】秦熺墓

秦熺墓寻访记 作者:程逺 1、前言 秦熺(也作秦熹,火字旁位置时有变化),《宋史》卷四百七十三·列传第二百三十二·奸臣三、秦檜本传附其生平。 我从小就对他有印象,家里小人书新旧二套不同版本的《济公传》都翻烂了,里面那位供养济公活佛的“秦丞相”同名人物原型就是秦熺,形象尚可。 2005-06年间,秦檜墓(建中宋墓)、秦熹墓(清修宋墓)相继被发掘。 那时我正在攻读第二学位,我们敬爱的班主任贺老师作为学术权威,接受媒体采访时就建中宋墓发表了看法,认为就是秦檜墓。 哪知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至少在我看来准确的论断,当时就炸了锅,从地方媒体直至央视新闻,点名道姓(直指贺老师)、铺天盖地、引经据典、口诛笔伐、众口铄金。 以前贺老师不管有多忙,只要排课必到,但经此事,小半个学期没见到他的身影。 从那时起我才明白,“秦檜”属于禁忌话题,尤其学术层面,能不涉及最好,否则难免惹得一身骚。 2、邵家村 我对秦熺墓的兴趣源自《江宁历史文化大观》,书中配图“秦熺墓前石翁仲残件”,早就想去实地看看,却不知发掘过后石刻仍在否?故迟迟未能成行。 2017年7月27日,我向邵兄求证,秦熺墓发掘后,石人仍留在原地,博物馆未征收。 2020年3月底,疫情防控期间,我在微信群看到李老师直播照片,正是慕名已久的秦熺墓石人,心动不如行动。 2020年4月5日,我与李、施二位老师江宁旅游,下午离开江宁中学考古工地后,当天行程本已结束,我看时间尚早,便烦请二位老师再带我去秦熺墓。 秦熺墓,今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江宁街道清修社区邵家村民组。 旧志不载该墓,据《秦桧及其家族墓葬藏宝之谜》,当地俗称“徐大墓”。 因邵家村西,紧邻徐家村,徐氏聚居,当时该地或属徐家村所有,如今被高速公路彻底切断。 从江宁镇向南往清修方向,经过水桥村(我认为明朝开国功臣花雲墓即在此),江横路拐入狭窄的官山路,村口即见一片美丽乡村新风貌。 邵家村东邻卞家村,我们由东向西而来,需先经过卞家村,才到邵家村; 村东南有座大山,今名“美人山”,顾名思义,但无论远近只见饱满的双乳峰突出,老乡说离远了才得见玉体横陈; 村北是宁芜高速清修服务区,以往从马鞍山归来,会在东侧服务区休息,这里距西南侧的秦熺墓仅200米,真是近在咫尺尚不自知; 村西纵贯宁芜高速公路,秦熺墓就在高速东侧十分醒目的高大铁塔与信号塔...

【南京名人墓】方苞墓3

 “桐城三祖” 方苞墓重访记 作者:程逺 1、重访前情 自2015年10月17日初访方苞墓未果,一晃已近5年,迟迟未再重访。 期间告知过一些学术权威、知名学者、文物团队,或因不属于研究课题,对方苞墓都显得无动于衷、漠不关心、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也有建议走官方程序,打报告给市文物局。我本自娱自乐,何苦趟这浑水? 行前一日,清明当晚,打开谷歌地球查看当地卫图,倒抽一口凉气。 初访时老乡已告知周边正在拆迁,也即将拆迁到本村。 卫图是2019年3月16日拍摄,沙墙村果然拆迁,只剩下废墟一片,明天的寻访面临巨大挑战。 2、双塘村部走访 2020年4月5日,凌晨从春梦中惊醒,感觉当天会很骚。 一早见到李老师,他问我寻访中可曾遇过灵异事件? 我说从小接受无神论教育,灵异谈不上,奇遇真不少。 上午9:00,汇合施老师,先访金牛洞,后访方苞墓。 离开金牛洞前,我们先稍加合计。 寻找方苞墓的关键是其墓所在沙墙村民组,但现已拆迁,去村里意义不大,我决定先到双塘村部,可以打听村民搬迁何处。 施老师认识原街道文体中心负责人老李(已退休),但查了手机通讯录却没保存电话。 又提议周边有一“方村”,实在不行可到该村一探,距离如此接近,或与桐城方氏有关? 既定之下,便往双塘村部出发。 出金牛洞桥向东,路过金牛山墓园北面的三岔路口,因疫情及清明祭扫正在交通管控。 交警示意此路段由南向北单行,我们本就自西向东,不受影响。 沿途所见,既有焕然一新的新农村建设,也有正在施工中的拆迁围挡。 前方不远,一座小山岗显露,上有几座楼房,正是双塘村部。 双塘行政村,近年由原梁塘行政村、兴塘行政村合并成立,二村名中都有“塘”,故名“双塘”。 梁塘村部驻地,即方苞墓所在的沙墙村民组,位于沙墙村南400米的小山岗上。 据金毓黻先生,墓在村南半里的坟山,墓坐东南朝西北。 因此我预判墓可能就在村部所在山岗的西北麓,并在谷歌地球上做了定位标记。 2015年初访时,途经旧村部,在车上瞄了一眼,水泥围墙圈起不算大的院子,里面几间平房,很是简单。 如今新合并的双塘村部,仍设在原梁塘村部旧址,只是新建了几栋办公楼,现在村部几乎占据整座山头,规模比以前大多了,破墙透绿,很是气派。 村部大门对面、公路南侧,新设停车场、宣传廊,后辟一口池塘,好一片湖光山色美丽乡村新...

【南京名人墓】方苞墓2

 “桐城三祖” 方苞墓初访记 作者:程逺 本文原创于2015年10月28日,2017年五一被新浪删除;因邵兄说某博士毕业出书想要参考,重发了一次,后又被删。 文章自我检查了几遍,自忖不涉及敏感词,不晓得触了什么霉头,反正现在不会将全文发在国内网站,自找无趣。 2017年7月27日,邵兄又谈及某博士出书想收录本文,我没同意,觉得还是自己留着的好。 2020年4月10日,再次在谷歌发表本文。 2015年10月17日,晴。诸葛约我、大能、钙兄四人帮他干活,是日订购的一批货物运抵,需到德邦物流网点自提。 当天凌晨,老爸突然咳嗽不止,赶紧送急诊挂水止咳,万幸药到病除,清晨接回家已恢复正常,老妈留守照顾。 但我一宿没睡,提心吊胆,记得医院收了3元停车费。 一早还是如约而至,头晕脑胀,躺在微面最后一排补觉。 诸葛还把提货网点搞错了,以往取货都在海福巷,这次却改在安德门,经验主义害人啊,跑错调头,耽误不少时间。 之后大能要带诸葛练车,我说那就到人少的地方,往谷里顺访方苞墓。 我们一行四人抵达南京市江宁区谷里街道双塘行政村沙墙自然村,这是我当年7月初刚锁定的方苞墓可能位置。 此番虽未访得方苞墓,在意料中,仍有不少收获,记录如下。 当日正午时分才抵达该村,由村西进村,饭点都在家中午休,田间地头无人活动。 进村后只看见一户门上挂着门牌“沙墙村3号”,其余皆无门牌。 看见门牌,我悬着的一颗心也就放了下来,果然所料不差,这里就是沙墙村。 村名虽与旧名“沙场村”不同,又与现在地图上标注“沙垟”有别,但与金毓黻先生走访时记载的土人称呼“沙墙”村名相同,也表明我推断该村为方苞墓所在地准确无误。 走近沙墙村3号,门口坐着位怀抱孙儿的大妈,不知方苞墓。 沿村中主路继续向里,见一座大瓦房,转到前门遇见屋主,颇有干部风范,熟悉村中情况。 老杨,1957年生人, 据他介绍,本村杨姓聚居,祖上从徽州迁来。 这或许能解释祖籍桐城的方苞为何会选择此地作为归宿。 访谈如下: 我:请问方苞墓。 杨:不知。 我:解放前坟山山主叫“杨傅(fu音付)友”。 杨:本村没有“傅”字辈。我是“文”字辈,上面是“以”字辈,再往上是“传”字辈。 我恍然大悟,九乡老师抄录有误,将原文“杨傳(chuan音船)友”误作“杨傅友”,盖因“傳”与“傅”字形相近...

【南京名人墓】方苞墓1

我对“桐城三祖”方苞墓的向往 作者:程逺 方苞,《清史稿》卷二百九十·列传七十七有传,“桐城三祖”之首。 我从2012年初识方苞墓起,至2020年成功寻访止,前后历时近9年。 思路其实很简单,就是依据史料记载,再将旧地名与新地名相对应,并通过实地走访,从而确定方苞墓,但完成起来实属不易。 本文作为方苞墓系列文章的开篇,以时间轴为主线,重新梳理我对方苞墓的向往,也是对全过程的一次系统回顾。 此篇囊括寻访方苞墓的理论和方法论,通过初访、重访的实践印证,毫无保留,全部公开。 本文原创于2015年7月22日,今重新修订,亦可作为《方苞墓大事记年表》。 1、乾隆十七年十二月初一日(1753.1.4) 据1937年3月14日《静晤室日记》,金毓黻先生抄录“桐城方百川先生兄弟同坵碑”(即方苞墓碑),趙國麟题。 碑文上款“乾隆十七年十二月初一日勒石”,这是方苞三兄弟合葬之日。 趙國麟卒于乾隆十五年十一月十七日子时,而方苞墓碑立于其卒后二年,九乡老师认为趙國麟当卒于立碑日之后。 但趙國麟卒年是准确的,此说显然不成立。 据《清大学士泰安赵国麟年谱长编附考》:乾隆十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方苞寄来书信,为其远祖求作序文;乾隆十一年十二月,方苞来书。 因此,我认为方苞墓碑是趙國麟生前应方苞所托,预先写好的。方苞先卒,趙國麟后卒,之后始建方苞墓并立碑,时间上不冲突。 2、咸丰元年(1851) 是年桐城戴鈞衡重刊《望溪先生全集》,附蘇惇元撰《方望溪先生年谱》(道光二十七年冬十二月成书),年谱引家谱记载的方苞墓址: 乾隆十四年八月十八日甲午(1749.9.29),先生卒于上元里第。“其后葬先生于江宁县建业三图沙场村龙塘,辰戌兼巽乾向。与兄百川、弟椒塗同邱(见家谱)”。 这是方苞墓址的唯一记载,必须仔细解读。 江宁县(指南京,今南京市江宁区)建业(指建业乡,今谷里街道)三图(今指社区)沙场村(今指自然村)龙塘(指墓地所在小地名)。 经过267年的历史变迁、沧海桑田、战乱动荡、物是人非、行政区划调整,而地方志又不载该墓,是造成方苞墓失考的主要原因。 3、民国二十六年三月十四日(1937.3.14) 金毓黻与周蔭棠、汪子雲一行三人,寻访方苞墓。 这是在我之前,方苞墓最近一次记载,赶上了南京黄金十年的最后一抹霞光。 此后紧接着抗战、内战、改朝换代、镇反...

【南京名人墓】风波坟1

明丰城侯家族墓考2 ——南京吉山风波坟寻访记 作者:程逺 接 《明丰城侯家族墓考1》 https://epochofyao.blogspot.com/2020/04/1.html 1、前言 如今提及“吉山石刻”,众多文章皆不加思考,言必称“丰城侯李彬墓”。 该错误出自《江宁历史文化大观》(可能是王志高先生观点),将吉山石刻“可定墓主是明丰城侯李彬墓无疑”。 我一直反对该说,但当时尚不知李彬墓在北京,而是觉得风波坟既然是“李彬墓”,吉山石刻怎会又是“李彬墓”,按地图标注的风波坟村(实为风波坟水库村,详见后文)与吉山石刻,两地相隔800米,神道哪会延伸这么长,大概率不是同一座墓。 已知吉山石刻神道向北延伸的小山头就是其主墓所在,尚需明确风波坟主墓位置,这是弄清两地究竟同属一墓,还是独立的两墓之关键。 带着疑问,2020年4月5日中午,我与李、施二位老师,离开方苞墓,前往风波坟。 2、风波坟水库村走访 以往数次到访吉山石刻,也从风波坟水库前经过,但均未曾进村走访,此次系首访。 村口水库旁,2009年立《风波坟水库概况》碑: “风波坟水库位于江宁区谷里街道吉山社区境内,地处丘陵山区,属秦淮河流域。水库于1957年动工兴建,1976年续建定型,集水面积1.8平房千米,总库容116.34万方,兴利库容68万方,大坝总长180米,坝顶宽5米,坝顶高程44.8米,最大坝高10.5米,汛限水位41.3米,是以防洪、灌溉为主的小(1)型水库。水库设计灌溉面积3000亩,实际灌溉面积2000亩。” 我们来到电子地图标注的“风波坟”村(地图有误,该村叫“风波坟水库村”,在水库东岸;风波坟村在水库北岸,未标注),时值正午,路边无人。 由村南进村,村口两户门前站的都是年轻人,未询。 再稍向里,东边有一小片自留地,田间正有一位大叔在给地里的蔬菜拉薄膜。 询问得知,大叔姓陶,1957年生人,祖父由安徽和县迁到此地定居,他便生于斯、长于斯,熟悉情况,访谈如下: 我:咱们村是叫“风波(bo音播)坟”吗? 陶:你是问“风波(po音坡,和北京话发音相同,笔者按)坟”吧,那还要向北,往广塘方向,我们村叫“水库”(风波坟水库村,笔者按)。 我:风波坟你知道在哪吗?我指的不是村子,是古墓。 陶:我知道啊,就在水库北岸,你站在大坝上向北看,水中伸出来...

【南京旅游】2020年清明江宁之旅

2020年清明江宁之旅 作者:程逺 2020年4月5日(清明后一日),晴,我与李、施二位老师相约,前往江宁访古,主题“方苞墓”。 行程150km,非常顺利,行程如下: 1、金牛洞 南京市江宁区谷里街道谷里社区、金牛洞桥1号、后方道路南侧厂区内、金牛山西北麓。 地图“金牛洞”10点钟方向山麓边缘处。 上午9:00,牛首大道南侧“葛师桥”公交站,接上施老师,向东红绿灯路口转向南,过金牛洞桥,可见“金牛洞桥1号”门牌,洞在其后厂区内。 施老师上学时进洞探险,还有印象,再一问人就找到了。 这是一处古采矿洞,山壁上露出上、下两个洞口,深入山腹中,据说内部已用石子封填。 洞壁上黑色斑驳,是铁矿残存。 2、杨以圣墓 南京市江宁区谷里街道双塘村沙墙村民组、双金路北侧、双塘村部大门西侧山坡上。 地图“双塘社区村委会”9点钟方向不远处。 详见 《方苞墓番外篇之革命烈士杨以圣墓》 https://epochofyao.blogspot.com/2020/04/blog-post.html 3、方苞墓 地址同上,杨以圣墓北侧、小山西麓山根处。 自1937年3月14日金毓黻先生之后,时隔83年重新发现并公布方苞墓址。 详见《方苞墓重访记》 4、沙墙村井 (江宁区不可移动文物) 南京市江宁区谷里街道双塘村沙墙村民组、村东头路口南侧。 地图“沙垟”5点钟方向、近三岔路口。 村已拆迁,但古井出新,新建井亭、辘轳,井口磨盘遮盖,内无垃圾,水位较高。 重访沙墙村,一片废墟,仅留守极少数钉子户。 5、风波坟 南京市江宁区秣陵街道祖堂社区风波坟村民组。 地图“风波坟”(实为风波坟水库村)10点钟方向、“祖堂社区善南村”村南口7点钟方向、水库北侧靠西的半岛顶尖处。 详见 《南京吉山风波坟寻访记》 https://epochofyao.blogspot.com/2020/04/1_9.html 6、吉山石刻 (南京市保) 南京市江宁区秣陵街道吉山社区石马村民组。 来过数次,加装监控,旧江宁县保碑换成了新南京市保碑。 有专家将“吉山石刻”与“风波坟”混为一谈,指此为“李彬墓”,错误。 李彬墓在北京,详见 《明丰城侯李彬墓考》 https://epochofyao.blogspot.com/2020/04/1.html 7、...

【北京名人墓】丰城侯李彬墓1

明丰城侯家族墓考1 ——丰城侯家族墓提纲 作者:程逺 李彬,《明史》卷一百五十四·列传第四十二有传,靖难功臣。 2020年4月5日,我先后走访江宁“风波坟”和“吉山石刻”,明确主墓位置,并有新的思考。 1、南京诸旧志云“丰城侯李彬墓在吉山东南”,不确。 李彬墓在北京,而不在南京,其神道碑明确记载“敕葬宛平县西安里之原”,其殁于永乐迁都后一年,作为靖难功臣陪葬京师理所当然。 故南京丰城侯墓,绝非李彬墓,或是袭爵的其他丰城侯墓。 2、《江苏省江宁县地名录》认为“风波坟”系“丰府坟”之讹,很有可能。但也认为是“李彬墓”,这就错了。 3、《江宁历史文化大观》认为“吉山石刻”墓主“可定是明丰城侯李彬无疑”,这或是王志高先生观点,错误。 现在凡提及“吉山石刻”,摘抄转引必云是“李彬墓”,盖出于此,应予纠正。 “风波坟”主墓在风波坟村民组南端、风波坟水库北岸西侧半岛尖上; “吉山石刻”主墓在石马村民组、石刻北侧山岗上,两者东西相距1.2公里,明显是两处独立墓葬。 4、《江苏石像生》,邵磊先生排除李顺妃墓、韩成墓、王韦墓等,仍偏向李彬墓。 但也提出疑问,从石刻纹饰风格断代,似与李彬卒葬时代略有差异。 5、我曾提出“吉山石刻”可能是高阳郡侯韩成墓,寻访当日李老师还问我何据,是按旧志其墓在吉山,不确。 此说是为驳吉山石刻是李彬墓说,再提出一个新的观点。 但康乾两代旧志皆载韩成墓在吉山北,此墓则在吉山南,既然记载存在差异,应放弃此说。 韩成墓与阮大铖墓若均位于吉山北,很可能毁于解放后的吉山铁矿开采。 “风波坟”和“吉山石刻”相隔虽远,但墓朝向很可能一致,按山势坐北朝南(略偏西北-东南向),或是两代丰城侯墓。 6、有明一代共封十代丰城侯,世系如下: (1)李彬(洪武三十五年封,追封茂国刚毅公),有神道碑; (2)李賢(永乐二十一年袭,追封丰国忠宪公); (3)李勇(景泰四年袭); (4)李璽(成化十九年袭); (5)李旻(正德三年袭),谥武襄; (6)李熙(嘉靖十年袭); (7)李儒(嘉靖三十六年袭); (8)李環(万历元年袭),有墓志; (9)李承祚(万历三十年袭),夺爵戍边; (10)李開先(崇祯三年袭),都城陷,遇害; 除第一代李彬赐葬北京外,其后袭爵的历代丰城侯们皆守备南京,理应葬于南京。 末二代,...

【南京名人墓】杨以圣墓

方苞墓番外篇之革命烈士杨以圣墓 作者:程逺 方苞墓所属沙墙村已经拆迁,此次重访本已无望。 没想到走马观碑、瞟见道旁的杨以圣墓,却成为解开方苞墓的关键线索。 因此在我心目中,杨以圣墓与方苞墓是密不可分的,可谓时也,命也,运也。 杨以圣墓访谈如下: 杨以圣墓,今位于南京市江宁区 谷里街道梁塘村沙墙自然村、梁塘村部大门西侧。 之前快到村部时,公路北侧山坡上出现数十级台阶,上有一座出新过的墓。 墓碑前有位大叔正在描碑,我们车从墓前一闪而过,走马观碑已能看清碑上刚描红的两个大字“革命”。 顾名思义,这必是一处革命烈士墓,我们当即决定到过村部后,再过来访烈士墓。 当即我们辞别老者,出村部大门西转来到烈士墓前。 大叔对我们几位不速之客的到来视而不见,仍聚精会神描碑。 我们开始没敢打扰,默默瞻仰碑文。 新墓碑正中,上为一圆框,减地刻着五角星;旁嵌烈士遗像,是一张身着绿军装、头戴军帽、手持步枪的半身蓝底彩照;下刻“革命烈士杨以圣之墓”,旁刻“国防施工壮烈牺牲”。 上款:上刻“江宁县人民政府 / 谷里乡人民政府 / 梁塘村民委员会”;下刻烈士生卒( 1949.5.5-1972.6.5 )。 下款:姐姐杨以英 / 妹妹杨以桂 / 弟弟杨以茂 / 敬立;旁刻“一九九七年清明立”。 紧贴新碑后,还有一通旧碑,形制基本相同,只是将前碑中的“政府”刻在了下款的立碑人处,且未刻立碑时间。 两通墓碑后为水泥砌的圆形墓冢。 当我看到烈士名字时,不由激动起来,烈士名叫“杨以圣”,这不正是沙墙村杨氏的“以”字辈嘛。 再看立碑人中的“弟弟杨以茂”,从年龄上看想必就是眼前这位大叔了,询问之下果然如是。 重访方苞墓,此时又看到了一丝希望。 我告知老杨,五年前我到这里调查方苞墓,走访了沙墙村,把知道的情况一一说明。 老杨甚是惊奇,见我一外人怎会对他们村情况如此熟悉,不禁打开了话匣子。 同行的施老师当过兵,也与老杨攀谈起来。 施:烈士在哪当兵? 杨:二哥杨以圣是 70 年的兵, 1969 年 10 月 5 日参军,先到山东蓬莱集结出发,前往兰州军区 218 团。 施: 我家老表也是随部队先拉到山东再转到兰州 ,看来他们是同一批的兵。牺牲是什么情况? 杨:不知道是挖防空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