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名人墓】秦熺墓

秦熺墓寻访记

作者:程逺

1、前言
秦熺(也作秦熹,火字旁位置时有变化),《宋史》卷四百七十三·列传第二百三十二·奸臣三、秦檜本传附其生平。
我从小就对他有印象,家里小人书新旧二套不同版本的《济公传》都翻烂了,里面那位供养济公活佛的“秦丞相”同名人物原型就是秦熺,形象尚可。
2005-06年间,秦檜墓(建中宋墓)、秦熹墓(清修宋墓)相继被发掘。
那时我正在攻读第二学位,我们敬爱的班主任贺老师作为学术权威,接受媒体采访时就建中宋墓发表了看法,认为就是秦檜墓。
哪知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至少在我看来准确的论断,当时就炸了锅,从地方媒体直至央视新闻,点名道姓(直指贺老师)、铺天盖地、引经据典、口诛笔伐、众口铄金。
以前贺老师不管有多忙,只要排课必到,但经此事,小半个学期没见到他的身影。
从那时起我才明白,“秦檜”属于禁忌话题,尤其学术层面,能不涉及最好,否则难免惹得一身骚。

2、邵家村
我对秦熺墓的兴趣源自《江宁历史文化大观》,书中配图“秦熺墓前石翁仲残件”,早就想去实地看看,却不知发掘过后石刻仍在否?故迟迟未能成行。
2017年7月27日,我向邵兄求证,秦熺墓发掘后,石人仍留在原地,博物馆未征收。
2020年3月底,疫情防控期间,我在微信群看到李老师直播照片,正是慕名已久的秦熺墓石人,心动不如行动。
2020年4月5日,我与李、施二位老师江宁旅游,下午离开江宁中学考古工地后,当天行程本已结束,我看时间尚早,便烦请二位老师再带我去秦熺墓。

秦熺墓,今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江宁街道清修社区邵家村民组。
旧志不载该墓,据《秦桧及其家族墓葬藏宝之谜》,当地俗称“徐大墓”。
因邵家村西,紧邻徐家村,徐氏聚居,当时该地或属徐家村所有,如今被高速公路彻底切断。
从江宁镇向南往清修方向,经过水桥村(我认为明朝开国功臣花雲墓即在此),江横路拐入狭窄的官山路,村口即见一片美丽乡村新风貌。
邵家村东邻卞家村,我们由东向西而来,需先经过卞家村,才到邵家村;
村东南有座大山,今名“美人山”,顾名思义,但无论远近只见饱满的双乳峰突出,老乡说离远了才得见玉体横陈;
村北是宁芜高速清修服务区,以往从马鞍山归来,会在东侧服务区休息,这里距西南侧的秦熺墓仅200米,真是近在咫尺尚不自知;
村西纵贯宁芜高速公路,秦熺墓就在高速东侧十分醒目的高大铁塔与信号塔之间树林内。

邵家村中心新设停车场,施老师没让我在此停车,而是继续向前上了个小坡,把车停在略靠村西头的房前,大概想寻条新的路线。
下车,沿身后往村北下坡的主路,穿村而过,来到一口大塘边。
村偏西北,有东西相邻的两口大塘,东塘狭长、西塘扇面。
现在间隔在两塘之间的一条土埂,正是秦熺墓前神道。
如果墓前原有风水塘的话,或被此而二塘打破。

绕东塘东岸北行,举目便是西北侧不远处山坡上矗立的2座高塔,一为高压铁塔、一为信号塔。
塘北有一排平房,西侧六口土灶、一排三个背靠背并连烟囱,施老师指是炒茶叶用的。
南侧小树林里架起几个烧烤炉座,农庄野炊烧烤用的。
来到房屋西侧、长塘西北角,被一排南北向的铁丝网隔开,看见里面新翻田地,田北树林中即秦熺墓。
铁丝网中段有一缺口可以穿行,是村民抄近路所开,但缺口前被一棵中不溜的树遮蔽,不细看看不出来,想穿过缺口,需先翻越树杈。
来到铁丝网西侧的这片地头,田间小径用碎瓦铺垫。
施老师指此处原有墓前享堂,碎瓦可能是享堂构件,翻地时翻出,后被老乡否定。

3、秦熺墓
我们走的这条寻访路线逆反了,先到达墓冢,再回归神道入口。
田北侧有个隆起不太明显的小土丘,酷似墓冢封土,我误以为这就是墓冢所在。
施老师说,这就是个实实在在的土堆,发掘时将挖出的墓坑填土堆放于此。
土堆表面还夹杂石灰块,原系墓室密封防潮填埋所用。
真的墓冢还在土堆北面,又明显升高一级台地。

(1)墓冢遗址
在这片台地上,遍植低矮的茶树,放眼即见茶林间小径上摞着几块石板,此为秦熺墓室顶部盖板。
有些石盖板尚完整,呈长方形,约2米长,表面打磨稍平整,背面坑洼不平。
石板中部的两侧边缘处,有铁银锭状凹槽,原先有铁银锭榫作为钯钉,将石板两两相互卯合。
这与我2018年国庆在安阳考察的北宋魏忠献王韓琦墓椁室盖板形制相似。
只是韓琦墓室空间更大,在穹顶的砖砌墓室内,再安置石板拼成分隔空间的椁室,相比秦熺墓豪华很多。
巧合的是,秦檜与韓琦身后都晋封王爵,谥号同为“忠献”。

茶林东侧,在一小片高大树林掩映下,地面凹陷一个大坑,即秦熺墓冢遗址,四周散落更多的石盖板。
原来封土下是呈“品”字形排列的三座独立砖砌墓室,秦熺墓室居前,二位夫人墓室分列其后,上面再覆盖石盖板。
经过大揭顶发掘后,现在整个墓冢完全不见,包括墓室底部铺地砖、墓壁砌砖都已不见,仅存大土坑及厚重残破的石盖板。

(2)柱础
回到墓前下一级台地的田中,田间露出一个直径约一米的覆盆式大柱础,基本完整,表面斑驳,看不出是否原有花纹。
础座露出泥土不多,貌似不高,上部覆盆略微突出座面,整体显得矮胖宽大,像个摊鸡蛋似的。
础面覆盆内还有一圈同心圆,的确符合素覆盆柱础的造型。
由此可知,在墓冢前方40米处、下一级台地的神道中轴线上,旧有一座享堂式建筑。
如此大的柱础少见,就算享堂是三开间,也需要至少四个以上相同的柱础,大料可观。

(3)墓地访谈
享堂前方又下一级台地,有一对老夫妻正在耕作。
老人姓邵,72岁,向他了解了一些情况:

我:原先神道石刻都有什么?

邵:最前方有一对石人,当年都立着,半埋在土里,我们都能猴上去。

我:石人前面还有石羊、石虎、石马吗?

邵:没有,我小时候就见过石人,其他都没有。
石人是一男一女,西侧是男的,现在倒在地上,东侧是女的。
我们这边习俗,小孩子身体不好,家大人要带到男石人跟前“拜干老子”,拜一拜再摸一摸,身体就好了。

我:这与文七妹带着石三伢子到石观音庙拜干娘,不谋而合,风俗大致相同。

邵:在石人后面,我们现在种菜的这块地上,还有一对石狮子。

我:哟,石狮在石人后面,这个少见,可能是立在享堂或牌坊前的门狮。

邵:破四旧时,把女石人、石狮都敲碎了,一点不剩。
现在就剩男石人身子还在,只把头敲掉了,过去扔在女石人那边,后来也找不到了。

我:上面墓前那块地上,那么多碎瓦,是地里翻上来的吗?

邵:不是,过去我家有两间老宅在上面,后来搬到村里住,老宅推了种地,那些碎瓦都是我家老宅上的瓦,不是地里翻上来的。
这地下要能挖出砖瓦,哪还会留着,之前考古发掘完,剩下不要的墓砖都让村民搬走盖房子了。

我:村里有秦檜后人吗?

老邵指着墓前池塘对面的村落说:我们村叫邵家村,顾名思义邵姓为主。
但有二户姓秦,一家就住在我手指的村西头那栋二层楼房,另一家在村东。
是不是秦桧后裔?嘿嘿,反正问起来他们都不承认,你们自己去问吧。

(4)翁仲
辞别老邵夫妇,我们来到前方的石人处,这里再下降一级台地。
现存神道西侧石人,如今头西脚东、正面朝上、平躺在塘边的草丛中。
头部缺失,前襟、胸前拄剑的双手、底座皆残损,中部有一道明显的斜向裂纹,其余保存还好。
该石人能看出基本形象,与《北宋皇陵》考古报告中的“武官”形制相似。
武官和身着盔甲的武士不同,而是“武随文服”,身着公服,交领,宽袍广袖,衣摆下垂过膝,袍长至脚背,双手交叠于胸腹部握拄长柄战剑,长剑头部拄地。
后文我会说明,我认为旧志将该墓误作“秦檜墓”,记载“今翁仲尚存”即秦熺墓翁仲。

该石人与宋陵武官拄剑手型略有区别:
宋陵多为双手一上一下合握剑柄,或一手在上拄剑柄、一手在下握剑柄。
该石人双手虽残损,勉强辨认,似为双手交叠拄剑柄。
体量比宋陵小不少,不含头长度也就二米多。
两袖外肩下垂线条刻画较简单,上下三道水波纹而已,稍显曹衣出水,毫不吴带当风,中规中矩,比较呆板。
所见墓顶石盖板、柱础、翁仲,质地皆为南京地产石灰石,是本地古墓中常用的石料。

南京现存南宋神道石刻,不过寥寥数组/件,其中墓主、时代明确,且序列较完整的仅王德墓一处。
秦熺卒于秦桧死后六年,即绍兴三十一年(1161),秦熺当年下葬、且石刻与下葬时代一致的话,则距今859年。
我们站在翁仲旁感慨,以秦熺的历史地位和知名度,以及墓地现有遗存,其墓列为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完全具备资格,可惜考古发掘过后,弃之荒野,不闻不问。
李老师说,他准备今年先申报为最基本的区级不可移动文保点,一步步来吧。

(5)朝向
站在神道入口处,审视整个墓地,坐西北朝东南4点钟方向,东南不远处的美人山或为案山,远处蒋门山或为朝山?
但墓地地势并不高,近前海拔80米的美人山已显高大,当天能见度良好,我未见远处并不算高大的蒋门山,也许视线已被阻挡,美人山或即朝山?

(6)后人
看罢墓地,不走回头路,沿着神道前的田埂曲折小径,来到村庄背后,再穿出一极窄弄堂,回到村中,一看正在停车处。
村西首秦家,女主人刚锁门往村中心去,施李二位老师赶过去,在村中心和老乡们交流起来。
邻居都指着秦家人,笑言你们看这就是奸臣后代。
另一户秦家无人,据说家中藏有族谱,施老师决定下周抽空再访,希望得见族谱。

4、秦檜家族墓
秦檜家族墓,旧志只记载二处(均有误):
(1)秦檜墓,在江宁镇南十里牧牛亭。
我在地图上测距,江宁镇南十里,恰是秦熺墓。其墓西侧,今有母山、母猪山,疑即“牧牛”之讹,此地或为牧牛亭。
秦檜墓可能在原建中行政村宅前自然村(村已拆迁无存,原址今属盛江社区),此地距江宁镇5里,不符合旧志距离。
因此,我判断旧志所载不确,恐后世误将秦熺墓作为秦檜墓。

(2)秦鉅、秦浚父子墓,在江宁县处真乡移忠寺侧。
移忠寺,是秦濟(秦檜父)坟寺,其墓在寺后坟山上,祔葬秦濟墓侧。
但施老师说,秦鉅、秦浚父子合葬墓,已在原江宁镇粮管所发掘,出土墓志。
我未见相关报道,存疑?
若施老师说法准确,则旧志记载有误,祔葬秦濟墓侧的当为其他秦氏族人。且旧志误将秦鉅、秦浚作为兄弟。

(3)其他秦檜家族墓
a、牧龙村秦檜家族墓
迄今为止,江宁街道境内明确的秦檜家族墓有十余座(包括上述),其中部分经过考古发掘,仅一处发表考古简报《南京江宁县牧龙镇宋秦桧家族墓清理报告》。
其余或有新闻报道,或在书中提及只言片语,再无发掘报告。
b、秦滋家族墓
《江宁街道宋代秦桧家族墓地的新发现及认识》(《江宁春秋·16》)载,2013年4月,江宁街道原粮管所施工发现3座砖石结构墓,据出土墓志为秦桧家族墓。
这或许就是施老师说的“秦鉅、秦浚父子墓”。
·1号墓
我认为1号墓,可能是秦鉅长子秦滋墓。该墓有南、北两个墓室,南室砌筑晚于北室。
其妻张宜人墓,后从天阙山(今牛首山)迁葬“江宁镇东”,或合葬于此。
则北为秦滋墓室,南为张宜人墓室。
·2号墓
“秦栯”墓,但观墓志拓片(模糊)并非“栯”字,而是一个上下结构、“木”字底的罕见字,我认为是“直”的异体字。
则墓主为秦直,系秦桧五世孙,该辈人取名又回到“木”字旁。
·3号墓
墓志“皇宋囗囗囗女孙秦氏墓”,我认为即秦直之妹。
c、其他
江宁街道陈塘社区发现“监察御史秦”墓,牧龙村发掘“秦待制”墓,均判定为秦氏族裔。

从移忠寺(今江宁街道新和村塔东、塔西村民组)到江宁街道(原江宁镇),南北相距7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众多秦氏家族墓。
其中,秦熺墓距其北方旗庙石刻3.6km、距其父秦檜墓3km;距其东北的花雲墓.7km;距其南移忠寺1.2km,距秦濟墓不足1km。
由此可见,秦濟、秦檜、秦熺祖孙三代墓,就分布在南北相距4km的一条直线上。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南京老照片】我和外曾祖母

【南京访古录】聚宝桥石狮

【南京名人墓】谷壽夫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