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幼时玩伴之殇
记幼时玩伴之殇作者:程逺
2025年1月10日,老妈回忆起这则我记事前的往事,是听对门王必成将军夫人陈瑛(我从小一直称她王奶奶)副厅长说的。
我是正好满一周岁生日当天学会自己走路的,那时每天晚饭后家长抱着我散步,路线是出牯岭路口,沿普陀路来到天竺路3号门前。
当时此为郭林祥家,他的一个孙子(或外孙)与我同龄,头很大、光头,比我略高。
这就是两个幼儿一起玩耍的时间,可惜我不知他叫什么,本文姑且称他郭兄弟吧。
好景不长,1983年的某天,郭兄弟不幸落入家中水塘(老妈听说是泳池)。
不知郭兄弟为何无人照顾,等郭老将军发现时,人已漂起来了,老将军亲自跳入池中将孙子捞起,但为时已晚。
送军区总院抢救了3天,等待其远在西北工作的父母赶来见最后一面。
原产权人
天竺路3号,系1930年代,德国柏林大学毕业的梁颖文(《南京大屠杀史料集》采用南大外院德语教授郑寿康误译“Ing-wen Liang”为“梁印文”。他毕业后在驻德国大使馆工作。1948年,任行政院副秘书长。1949年,任主计部副主计长兼财政部政务次长)以其妻赵懋华(Dr. Esther Mon-hua Liang,柏林大学哲学博士,1948年当选立法委员)名义登记产权。
梁公馆为西式庭院建筑,购地面积2600.30㎡,占地面积438.30㎡,建筑面积792.50㎡。
主体建筑为一栋三层砖混结构楼房(15间);
还有附属房屋,二栋西式平房(7间)、车库(3间)、木板房(1间),合计26间;
另有防空洞(2座)、鱼池水塘(1座)、大小花园(2座)等。
原租用方
抗战胜利后,加拿大驻华大使馆租用(1946.4.1-1949.10.1)。
老妈听说郭兄弟落入泳池,但周边仅美国大使馆有泳池,其他民国洋房均无。
使馆系租用,也不可能擅自开挖增建泳池,故推测落水处为原建鱼池。
加国退租后,该房产归华东军区管理,后长期为地方、军区司令部首长住房,整理如下:
1、柯庆施旧居
1953年初,为迎接毛主席第一次视察南京(2.23-25),柯庆施与唐亮商谈后,决定领袖下榻在西康路33号后院三幢二层小楼。
但当时这里住有7户,柯庆施、江渭清、萧望东、管文蔚等四位省委书记,以及石西民、周伯藩、欧阳惠林,立刻搬家。
其中,柯庆施迁天竺路3号,江渭清迁傅厚岗,其余5家暂住西康路46号华东军区干部招待所。
2、张仲良旧居
1965年,张仲良贬至省委书记处书记,排名在江渭清(行政6级)、刘顺元(行政6级)、陈光之后,住在天竺路3号。
1967年“一·二六”夺权后,省委瘫痪。
张家先迁居琅琊路15号,张家住楼下,省长惠浴宇住楼上。
那时批斗频繁,二老常被一同带走批斗,得知批斗前,他们就事先到院内活动,拉松韧带,这样批斗时架飞机,痛苦轻一点。
之后迁居高云岭24号,随即张仲良被关押。
复出后迁居琅琊路13号,直至去世。
3、廖汉生旧居
廖汉生任南京军区政委(1975.2-1980.1),1977年9月任南京军区第一政委,居住于此。
1980年1月21日,廖汉生结束南京军区的工作。22日,主动搬出天竺路3号,到招待所暂住。其老伴、子女搬到苜蓿园4号,虽然新房比原来小很多,但心里踏实,符合“人走家搬”的规定。
2006年6月,天竺路3号民国建筑,列为第三批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伴随小学2-6年级,每天上学都见此宅,不知庭院幽幽深几许。
印象中,学校周边其他宅子,时常都见开门有人进出,唯独此宅大门紧闭,安保严格。
好像只有一次,上体育课时,踢球进了院子,不得已敲门捡球,的确是士兵开门。
参考:
《鼓楼区文物志》《欧阳惠林回忆录》《张仲良纪念文集》《廖汉生回忆录》。
《郭林祥回忆录》不载此事,又不认识郭家人,无法核实。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