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名人墓】方苞墓3

 “桐城三祖”方苞墓重访记

作者:程逺

1、重访前情
自2015年10月17日初访方苞墓未果,一晃已近5年,迟迟未再重访。
期间告知过一些学术权威、知名学者、文物团队,或因不属于研究课题,对方苞墓都显得无动于衷、漠不关心、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也有建议走官方程序,打报告给市文物局。我本自娱自乐,何苦趟这浑水?
行前一日,清明当晚,打开谷歌地球查看当地卫图,倒抽一口凉气。
初访时老乡已告知周边正在拆迁,也即将拆迁到本村。
卫图是2019年3月16日拍摄,沙墙村果然拆迁,只剩下废墟一片,明天的寻访面临巨大挑战。

2、双塘村部走访
2020年4月5日,凌晨从春梦中惊醒,感觉当天会很骚。
一早见到李老师,他问我寻访中可曾遇过灵异事件?
我说从小接受无神论教育,灵异谈不上,奇遇真不少。
上午9:00,汇合施老师,先访金牛洞,后访方苞墓。
离开金牛洞前,我们先稍加合计。
寻找方苞墓的关键是其墓所在沙墙村民组,但现已拆迁,去村里意义不大,我决定先到双塘村部,可以打听村民搬迁何处。
施老师认识原街道文体中心负责人老李(已退休),但查了手机通讯录却没保存电话。
又提议周边有一“方村”,实在不行可到该村一探,距离如此接近,或与桐城方氏有关?
既定之下,便往双塘村部出发。

出金牛洞桥向东,路过金牛山墓园北面的三岔路口,因疫情及清明祭扫正在交通管控。
交警示意此路段由南向北单行,我们本就自西向东,不受影响。
沿途所见,既有焕然一新的新农村建设,也有正在施工中的拆迁围挡。
前方不远,一座小山岗显露,上有几座楼房,正是双塘村部。
双塘行政村,近年由原梁塘行政村、兴塘行政村合并成立,二村名中都有“塘”,故名“双塘”。
梁塘村部驻地,即方苞墓所在的沙墙村民组,位于沙墙村南400米的小山岗上。
据金毓黻先生,墓在村南半里的坟山,墓坐东南朝西北。
因此我预判墓可能就在村部所在山岗的西北麓,并在谷歌地球上做了定位标记。

2015年初访时,途经旧村部,在车上瞄了一眼,水泥围墙圈起不算大的院子,里面几间平房,很是简单。
如今新合并的双塘村部,仍设在原梁塘村部旧址,只是新建了几栋办公楼,现在村部几乎占据整座山头,规模比以前大多了,破墙透绿,很是气派。
村部大门对面、公路南侧,新设停车场、宣传廊,后辟一口池塘,好一片湖光山色美丽乡村新风貌。

我们停好车来到村部前,一位大娘正在烧水,问她今天可有人办公?
大娘告知今天休息,但传达室有人。
传达室里间,有一老、一中二位正在值班,与我交流的是老者。

我:您好,我们清明来沙墙村扫墓,村已拆迁,哪里可寻老乡?

老者:沙墙村是拆迁了,没集中安置,各家拿了拆迁费自行解决住房问题,搬得到处都有,不太好找,看你找谁了。

我:老乡让我找老教师杨以鹤。

老者:嗯,杨以鹤还在,不过他搬哪了我不清楚,但他儿子家我知道。要不我告诉你他儿子家,你到他家再问就行了。

我:我晕,这样太麻烦了。我来是找村里没迁走的老坟。

老者:这个你问我就对了,村里的老坟我最清楚。老坟山在村子北面;村东也有集中墓地;村西口路南田里,还有两座老坟。

我:您说的这些老坟,都是杨家的吧。

老者:对。

我:我要找的老坟不是杨家的,是清代安徽桐城方家的坟。

老者:哎哟,这个我就不清楚了。

我:村里还有其他老坟山吗?过去记载是在村南半里的小山上,我量了距离,可能就是村部这座山头。

老者:没有,这座山上没有老坟。

好吧,询问无果,虽早在意料中,还是无比失落。

3、杨以圣墓访谈
出村部大门右转向西,几步来到杨以圣烈士墓前。
详见《方苞墓番外篇之革命烈士杨以圣墓》https://epochofyao.blogspot.com/2020/04/blog-post.html
祭扫过烈士墓后,言归正传,有关方苞墓的情况,继续访谈烈属杨以茂先生。

(1)国家坟?
我:村里可有安徽桐城方家的坟?

杨:没有。

我:解放前记录,墓在村南半里的坟山,背靠坟山、朝向西北,我觉得就是我们现在这座山。

杨:哎哟,我知道了,这个你问我就对了,问别人还真不一定知道。
那那那(手指),你说的老坟就在我哥坟后面,站在山顶往西面下方看,一个大墓圹子就是。
因为村里人一般不会到这边来,我小时候在这边山下放牛,所以知道。
这山朝西北就一座老坟,确实不是我们杨家的,但我们这里叫“国家坟(音)”,不叫方家坟。

我:郭家坟?什么郭,郭靖的郭?

杨:就是国家的国吧,我也不知道怎么写,就听老人一直这么叫。

说着老杨就带我们来到烈士墓后山顶,略一找寻,就走向山西麓。
但刚往坡下走两步,就见前方似乎是人为堆放的竹篾,堆在灌木丛上,形成一道篱笆墙,不好通行。
老杨确认了位置,就是此处,竹篾堆放的就是墓圹后壁,让我们下山绕过去。

(2)早年被盗
我激动地拿出临摹金毓黻先生的《方墓略图》给老杨看。
他看后一拍大腿,对嘛,那墓就是这个样子,肯定是你要找的没错了。

我:墓现在什么情况?

杨:早就被盗唻。

我:何时被盗?

杨:具体什么时候盗的不知道。听老人讲,1959年前后,我们这一带盛行盗墓。
那时物资匮乏,盗墓主要为了取里面的木材,棺材板一般用料好,拿回家打家具。
墓挖开了,其他人见了,慢慢就把里面墓砖什么能用的都拿走,用来盖房子。
那时候还要修水库,墓地好的石料就拉去修水库了,什么都不剩。

我:有墓碑吗,墓原来什么样?

杨:我小时候放牛,看到墓就只剩一圈墓圹了,中间挖塌了一个大坑,其他什么都没有。
现在还是这个样子,几十年没变,墓坑里长的全是树。

我:墓圹是什么做的,砖砌还是夯土?

杨:没有砖,有砖早都拿走了,就是土墙。

(3)庙山
我:这座山有名字吗?

杨:有,叫庙山。以前在村部东侧,有座大庙,所以此山就叫庙山。
庙叫什么来着(闭目冥思)?延禧寺(音)?不对,延禧寺还在西面(又闭目冥思)。
哎哟(一拍脑门),实在想不起来庙名了。
解放后,把庙改成油坊,就是用来榨油的油坊,后来就管这里叫油坊了。

程逺按,据1934年秣陵关地图,沙塘村南、石门张村东,有一寺庙名为“石门菴”,应即此庙。
我和施老师都猜测,此庙距离方苞墓很近,或有可能作为墓地坟寺。
如今此山山头大部分被村部占据,仅剩方苞墓所在山西麓边缘及山北麓还保持山体原貌。
站在山顶,东侧是村部围墙西北角,向北远眺,极目可见牛首山、祖堂山寺庙宝塔在望。

(4)梁塘庙
我:梁塘庙还在吗?

杨:早拆了,改小学了。

我:抗战前就是小学啊,怎么拆了?

杨:解放后小学扩建,把旧的庙宇拆了,新建校舍,老庙就没了,你现在过去只能看见学校。
前两年有开发商来,想复建寺庙。
结果来了一考察,原来庙后背靠一座小山,现在拆迁把小山也夷平了。
开发商说这样不行,庙不能建在四面无靠的平地上,就放弃了。

(5)龙塘
金毓黻先生认为,墓地所在“龙塘”,是附近“梁塘”之误。
我认为不然,从语序上看,当指坟墓所在地的小地名,可能墓前旧有一塘名“龙塘”。
李老师站在坟山顶眺望,看见山下西北侧近处有一亩方塘,便指那可是水塘?
老杨说不是,那是水田积水,不是塘,附近没塘。

(6)山主杨传友
我:解放前山主叫杨传友,我上次来是2015年,老乡说“传”字辈可能还有一位健在,年过九旬。

杨:哪还有传字辈啊,我家最后一个传字辈是我婶婶,走了都十几年了。
现在“以”字辈总共还剩五位,年纪最大的今年都91岁了。
我们沙墙杨氏,清代从徽州迁来,一共兄弟7人,分支7房,沙墙村聚居的是1、2、3、7房,4、5、6房另居他处。我是7房。
据我所知,我们7房没有叫杨传友的,他可能是前3房的。

我:上次老乡让我找杨以鹤,他家搬哪?

杨:这还真得找杨以鹤,他是前3房的,可能知道杨传友。
他就搬到前面“新民花苑”,好像30栋吧,具体我还真不清楚,得到小区里问了。

4、方苞墓遗址
辞别老杨,绕到庙山西麓,公路北侧有条小径入内。
山西麓树林内遍植茶树,边上停着辆电动车,有位少妇正独自采茶。
一进来就见右手边有圈墓圹,里面两座结实的封土,应是新坟。

过了此墓,再向前隔了一小片茶林,就看似有一圈墓圹掩映在树林中,看不真切。
小径直达墓前,凑近细看还是能够看出,墓圹不高,约50公分,和通常所见皖南老坟圹一致。
一大圈墓圹,三面环抱着内中墓冢,比先前那座坟圹大出2、3倍许。
只是《方墓略图》画的墓圹开口为敛口,现存则为侈口。
墓圹上长满绿色植物,只有靠近中部一小块表层剥落,露出里面浅黄色的夯土。

目测残存墓圹周长超过30米,墓地占地近100㎡。
现在墓圹中部并不完全是大坑,中间长出几棵树的地方,似尚有封土。
封土堆原来应该很大,容纳兄弟三人的三口棺绰绰有余。
且方苞兄弟因二次葬时(康熙埋葬)阴流入圹,暂厝数十年后才迁葬至,后方苞与之合葬(乾隆埋葬),前者属于二次葬,不知是原棺下葬,还是捡金葬?

该墓并不在庙山西北麓,而在山的西麓,因此较我预判偏差了30米。
据墓圹开口看,墓地朝向的确是坐东南朝西北,符合年谱记载“辰戌兼巽乾向”。
只是我对这一朝向还有疑问,是地师选定,或有其他含义?
因为该墓要合葬方氏三兄弟,方苞生前选定的可能性更大。
墓朝西北,既非向北,面对方苞生地六合方向;亦非向西,面对祖籍桐城方向,耐人寻味。

现在墓前的小径西侧又向下一层台地,种植灌木与小径隔开,未可深入,不见墓碑遗迹。
据《方墓略图》所示,在墓冢前有一倒伏在地的墓碑,文字朝下,为趙國麟题《桐城方百川先生兄弟同坵碑》,即方苞墓碑。幸得金毓黻先生抄录该碑。
另在墓圹外西南侧,还标注一“碑礎”,我认为是神道碑底座,原碑即全祖望撰《前侍郎桐城方公神道碑铭》。此碑金先生到访已然不见。
另外,陈鹏年撰《方舟墓碣》及方苞为其兄、弟撰写的墓志,不知迁葬时可曾一并迁来?
因为原文中的葬地变更,按理说应该废弃或重刻。

再向墓的北侧转转,直到山北麓,再无其他墓葬遗迹。
我认为该墓就是方苞三兄弟合葬墓。

5、沙墙村
之后我们又来到沙墙村,只是原本由西面进村的路口被拆迁围挡封堵,现在村东新开一条南北向公路,只能由东面进村。
东面村口入口处,还有几堆渣土痕迹,大概是留守村民为防拆迁车辆进村吧。
村东口新建井亭,内有“沙墙村井”,江宁区不可移动文物。
村已拆迁,一片废墟,仅留守几户钉子户,遍寻不见老门牌。
以后再想走访村民,可就更难了,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此次重访,意外访得方苞墓,是此行最大收获。
至此,我对方苞墓实地寻访告一段落,过程犹如从跌停-打开跌停-涨停,仿佛过山车一般。
方苞墓,今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谷里街道梁塘行政村沙墙自然村、梁塘村部所在庙山西麓、革命烈士杨以圣墓西北侧。
纯粹凭着兴趣爱好,以及这些年来不断提高的专业素养,不带一点功利色彩,本着一颗平常心,方能有所收获。
最后,需要感谢金毓黻先生、九乡老师、杨以茂先生,为我认定方苞墓提供重要帮助。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南京老照片】我和外曾祖母

【南京访古录】聚宝桥石狮

【南京名人墓】谷壽夫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