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名人墓】何汝霖墓4

道光顾命大臣何汝霖墓考4
——何汝霖墓考

作者:程逺

一、鄭夫人墓选址
道光二十七年十月,何汝霖由京归宁葬母,但操办的第一个葬礼,既非其母,也非其妻,而是其大嫂王恭人(道光二十七年冬月卒)。
道光二十八年四月,其已将嫂墓选定在雨花台宝光寺,哪知大侄何兆熊(王恭人子)就是不同意,非要改葬南门外打鱼赵村的赵姓坟山,即何天錫(何汝霖父)墓所在地。
我推测,因何天錫墓是其专门请名士甘福卜兆,本意或想百年后祔葬父母墓侧,同时下葬母、妻,也可节省开销。
但是何兆熊这么一闹,从墓地引发官司上看,此处墓地面积显然不大,周边很容易侵占别家墓地,况且他又是何天錫的长子长孙,长房这一支占据此处墓地后,怕是没有其位置了。
其为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只好为妻、同时也是为自己另选墓地。

但年谱未载其如何为妻选墓、请何人卜兆,不知日记可有记载?待考。
其父墓位于南门(聚宝门)外,其夫人墓却相反,位于北门(神策门)外。
或受乾隆皇帝规定帝陵昭穆相对(父子不见面)的影响,干脆南辕北辙、背道而驰。

道光二十九年四月,何汝霖安葬鄭夫人于迈皋桥之原。
此时,距其归宁守制已过去整整一年半载,耽搁这么久,时间都去哪了?
我认为一是为母守孝、重修父母墓,二是处理因大嫂墓地引发的官司,三是江宁洪涝赈灾,四是为妻另选墓址。

二、墓地近军营
据1933年《晓庄一岁》,《“会朋友去”是什么?干事么?》:
“星期二的下午,四点钟以后也许在晚饭以后,在农人较为闲暇的时候,我们大家一齐出发了。第一队往迈皋桥;第二队往五版、六版;第三队往拾儿冈、董家庄;第四队往香火田、下官山;第五队往松树营;第六队往瓜园、陆家窪;第七队往香堂;第八队往拾芳菴。”

五版、六版,即解放后的五班村、六班村。
1937年军用地图,拾芳庵西北紧邻“老四百”,西侧紧邻“四百庄”,再西还有“六百庵”。
明清时期,官府为征集粮草,将此地划为六个百户所,长官即“百户”。后“百”与“班”相通,又讹为“版”。
解放后,五班村、六班村合并成立“合班村”。

长营村,在拾芳庵西南,从明代开始,军队在此扎营,营房排列呈长方形,故名“长营”。
周边还有小营(小营村)、营门口、沈阳卫(沈阳村)、兴武卫(兴卫村)、黑墨营等众多与旧时部队有关的地名。
迈皋桥地处南京城外,北近长江,明清时期为驻军营地、牧马之地、官府征集粮草驻地,而何汝霖时任兵部尚书,恐不无关系。

三、墓志记载
墓志记载何汝霖墓的原文是:“鄭夫人已葬神策門外邁皋橋之原,公匶厝京師,待金陵平乃歸窆。豫爲之銘”。
墓志最后骈文分部,呼应墓地的这一句是:“江氛早息,江山復滌。公神可歸,慰安幽宅”。
墓志必须说明墓主葬地,且只出现了鄭夫人墓这一处明确的葬地。
从两句语境表达看,至少在墓志撰写时,何兆瀛(何汝霖次子,请铭人)是希望日后能够合葬父母,也就是将何汝霖归葬迈皋桥母墓。
而北京及其他地方均不见何汝霖墓记载,因此何汝霖只可能归葬故里,也符合墓志行文(否则必须修改墓志),这种可能性极大。

四、何汝霖归葬
何汝霖卒年,咸丰二年十二月初四日酉刻薨于位(北京、礼部尚书任上),转过年来,太平天囯即定都天京,长达十一年之久。
其灵柩可否长期暂厝北京?完全可以,其家不乏先例。
道光元年八月,其父灵柩发引移供夕照禅寺;道光二年八月,运归故里。
道光十年岁杪,其妻灵柩移供夕照寺禅院,之后没有单独运回江宁的记载,我推测道光二十七年十月,与其母灵柩同船归宁,则暂厝夕照寺长达16年之久。
为何拖延多年?
一是由京返宁交通不便,水陆开销不小。据日记,从江宁驿站专递书信进京,需白银20两。
二是位列朝班身不由己,不得空暇;三是老母年高需要侍奉。

咸丰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1853.2.5),举殡供于观音禅院。何家没像之前移灵暂厝皆在夕照寺,却将何汝霖灵柩改在观音禅院?
据《同治上江两县志》卷二十二·乡贤,何汝霖,同治十一年六月十四日(1872.7.19),奉旨入祀乡贤。
此时正值“同治中兴”,太平军、捻军尽皆剿灭,时局安定。
其子何兆瀛时任浙江杭嘉湖道,按程序或上报江宁府,地方再报请朝廷,圣旨批准入祀乡贤祠。
我推测何汝霖此时归葬故里与鄭夫人合葬,侧其灵柩因时局所迫暂厝北京观音禅院长达近20年。

五、坟寺
南京已知宋代以来高级官宦墓,墓前多有坟寺,例子众多。
当然,很多坟寺是专为某一墓而新建,而此地先有十方庵,后有何汝霖墓。
墓就在十方庵后,墓地原属庙产,两者位置关系密切,不可否认十方庵兼具何汝霖墓坟寺的作用。

六、迈皋桥何家村
1、甘雨巷故居
何家江宁柳叶渡祖宅烧毁后,乾隆五十五年,徙居甘雨巷,此屋买自刘姓,计十六间。
自何汝霖进京任职后,再未回到老宅居住,他的理由是老宅人满无隙地,可见其晚年何氏家族已从其儿时的十余口繁衍众多,老宅不够居住。
据成书于光绪九年的《运渎桥道小志》记载,此时甘雨巷何宅(何汝霖故居)已归沈氏。
我推测,太平天囯时期,何家必然经历“长毛跑反”,迁居他处,待十余年后江南平定,老宅易主在情理之中。

2、何家巷、何家村
迈皋桥有三处与何姓有关的地名,何家凹、何家村、何家巷。
据《江苏省南京市地名录》:
(1)迈皋桥镇何家巷,相传清代,何员外住此,故名。
(2)迈皋桥公社小营大队何家村,清朝,因何姓在此耕种田地,故名。曾名何家凹。

据《南京地名大全》:
(1)何家巷:街巷。位于栖霞区迈皋桥街道境。传清代何姓一大户居此,聚落形态呈巷形,故名。
(2)何家凹:自然村(废)。位于栖霞区迈皋桥东北苑新村内。清代,何姓来此定居,地形是两山夹一凹,故名。1951年,改为何家村。1990年,征建为北苑新村后消失。
(3)何家村:自然村(废)。位于红山街道北苑新村内。清代,因何姓在此种地建村,故名。曾名何家凹。1990年,因征建为北苑新村而消亡。

民国四十六年十一月南京地图,在“Mai-kao-ch'iao”(迈皋桥)东略偏北,紧邻一处地名,英文标注“Ho-chia-wa”、中文红字标注“何家凹”。
且民国地图均显示,在拾芳庵与何家村之间,有一条南北向小道相连接,此路今为“北苑西路”。
1967年6月《南京市街道图》,标注“何家村”,在迈皋桥集镇东,西为长营村,东为三合村。
由此可知,“何家巷”是街巷,在迈皋桥集镇,是清代何员外家住宅;“何家村”旧名“何家凹”,两名系同一村,是清代何家的田地。
何家巷,早已不存,应在迈皋桥老街,具体位置待考;何家村,也已拆迁,今为北苑新村。
我推测,因何家村在拾芳庵南半里,距离何汝霖墓甚近,或与其家族有关,何家巷为何家住宅,何家村为何家田产。
太平天囯之后,何家族人(主要是何汝霖自家)以何汝霖墓守墓、置田等族庙公产为依托,逐渐形成血缘共同体的街巷村落。

七、例外
因为目前尚无记载明确何汝霖最终归葬迈皋桥、与鄭夫人合葬,以上只是我的推论,所以还要说明其未归葬此地的可能性。
生前自选墓址、预营寿藏、先葬夫人,而自己百年之后,后人因故未将墓主葬于自选墓址,这在南京清代高官墓中不乏先例。

1、熊赐履墓(正一品)
熊赐履62岁时,夫人李氏卒,次年葬;73岁时,其自筑寿藏于淳化青龙山,李夫人墓有可能葬于此。
待其卒后,后人并未遵其遗命,而是另葬太平府归善乡立鼓山,即今安徽省马鞍山市花山区霍里街道双板行政村芦庄自然村老虎山。

2、朱桂桢墓(正二品)
朱桂桢夫人范氏墓,原在南京著名的王德墓(江苏省保)侧。
待朱桂桢卒后,后人在合葬时发现阴流入圹,遂废此墓,迁葬排头庵北,即今南京市栖霞区西岗街道西岗社区骆家边自然村。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南京老照片】我和外曾祖母

【南京访古录】聚宝桥石狮

【南京名人墓】谷壽夫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