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五月, 2020的博文

【南京名人墓】陳倫墓2

明平江伯家族墓考10 ——陳倫墓碣考 作者:程逺 一、陳倫墓碣 观论文所载《陳倫墓志》,作者王亻與,时任南京翰林院侍讲学士。 王亻與颇具名气,官至南京吏部尚书,赠太子太保,谥文肃。 有文集《王文肃集》(浙江孙仰曾家藏本)传世,此书据《光绪武阳志余》,亦名《思轩稿》。 前文我推测,王亻與文集当收录《陳倫墓志》,首先要找到该文集。 先查《明人传记资料索引》,收录一位“陳倫”并非此人,而是同名同姓他人。 再查百度,称常州图书馆藏王亻與文集,但我上其官网并未检索到该书。 《续修四库全书》1329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有《思轩文集》(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明弘治刻本),万幸我手头有该书。 先查阅其中墓志铭,并无《陳倫墓志》? 又往前翻,《思轩文集》卷十五,终于见到王亻與撰《處士陳公墓碣銘》,原来不作墓志,而作墓碣(下简“墓碣”)。 现将全文辑录如下(笔者标点),因论文附出土墓志残拓不清,据论文所录残志文,与墓碣不同处,括号标注: 公諱倫,字叔綱,姓陳氏,(其先)廬州合肥人。高祖三省、曾祖重一、祖聞,皆以公之父、平江恭襄侯貴,贈平江伯;妣皆贈(一品)夫人。恭襄諱瑄,洪武中,蔭襲指揮同知,累陞中軍都督府(都督僉)事。永樂初(永樂囗元际遇……),以靖難功,首進伯爵。乆之督餉兩淮,勲(勞)績茂著,于今(閱)五十年(祀),更幾人為之。而漕夫輓卒,徒知有恭襄名,猶得以享其遺利,(而他人不與焉。)此其為烈,豈一人之能、一世之望哉!恭襄五子:長佐,襲父爵;次儼;次儀,事/英廟,為勲衛卒,官都指揮僉事;又(其)次即公。自幼知學(自幼歧囗不凡,稍长囗囗学),脫略紈綺,性簡傲,有四方志。念伯、叔氏皆效勞于國,而仲氏早世,顧無幹蠱于家者,乃身任之,勞勤不恤,貲用日底。扵饒、蘇、常諸郡多膏腴田,公購得之凡若干頃,歲入之豐足以贍族人。(而)又推其餘以周給鄉人,生無以為養、死無/以為歸(殮)者,皆賴焉(盖公素闵人之穷……知以义自将也)。景泰間,從/子、平江侯豫留守南都(京),操己廉慎。公計其所得祿不足以奉祭享、待賔客,時/出帑中金佐之;又不足,則以田在吳江者,盡歸其租入以資費(其歲所輸租挈,用是人多頌公/謂:不徒能囗囗囗將而又能……子也)。恭襄卒,葬江寧縣太南鄉之原,/其壠地故隘,充拓之亘山周數十里,置(買)田千畒(以)供祀(事)。山之南...

【南京名人墓】陳倫墓1

明平江伯家族墓考9 ——陳倫墓考,兼批评“陈瑄家族墓志”相关论文 作者:程逺 简化字“陈伦墓” 一、陳倫墓志考 陳倫,第一代平江伯陳瑄四子、第二代平江伯陳佐四弟、陳儀四弟、第三代平江伯陳豫四叔,史料不载其生平。 据《江宁区博物馆藏明陈瑄家族墓志考》(下简“论文”),2003年夏,江宁区博物馆在静龙山清理出土陳佐夫妇墓志、陳倫夫妇墓志,未见发掘简报。 论文不知墓主姓名,我确定为“陳倫墓”。 1、陳倫墓志 (1)志盖 陳倫墓(编号M2),出土墓志一合,青石质地。 志盖碎裂残损,篆书“明故处士陈公囗(墓)囗(志)铭”。 (2)志石 志石碎裂多块,厚8.9cm,原近正方形,目测边长约60cm。 志文楷书,残缺不全,无法通读全文,详见论文。 2、陳倫生卒 墓志“……成化二年三月己未,寿七十有二”,卒于成化二年三月十八日(1466.4.2)。 不知终年(实岁)或享年(虚岁),推测其生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或洪武二十八年(1395)。 3、请铭人 陳巽,本生父为陳侃(陳瑄五子、陳倫五弟)。 据《皇明功臣封爵考》,陳侃有二子,长子陳巽、次子陳謙(其子取名未从“礻”字旁),故陳巽原系陳倫侄。 墓志“以弟侃之子巽后囗(嗣)。是巽具……请铭”,因陳倫卒时无后,过继侄陳巽为嗣子,是为请铭人。 4、墓志作者 (1)作者:“晋陵王亻與撰”,王亻與,时任南京翰林院侍讲学士。王亻與文集当收录该篇墓志,待考。 (2)书者:“东鄞金澤书”,金澤,时任刑部观政。 (3)篆盖者:姓名缺失,残留官职“印史”、籍贯“四明”,待考。 5、陳倫墓 (1)葬期 墓志“将以是年八月辛酉,葬公先茔之次”,可知陳倫下葬日期为成化二年八月廿二日(1466.10.1),恰为其卒后半年。 (2)墓址 由嗣子陳巽负责安葬,墓在江宁县太南乡之原、先茔之次。 太南乡之原,即泰南乡大山之原;先茔指陳瑄墓,是为平江伯家族南京祖茔。 其墓所在及出土墓志记载皆证明,同其父陳瑄、长兄陳佐、三兄陳儀等墓,俱在大山南麓。 推测陳瑄二子陳儼、五子陳侃诸墓也可能在此,是为聚族而葬。 二、唐氏墓志考 唐氏(1409-1487.12.7),陳倫第四位继配,享年79岁,与陳倫合葬大山祖茔。 1、唐氏墓志 (1)志盖 陳倫继配唐氏墓(...

【南京名人墓】陳儀墓

明平江伯家族墓考8 ——陳儀墓志考 作者:程逺 简化字“陈仪墓”。 一、陳儀墓志 陳儀(1394.5.9-1445.6.3),第一代平江伯陳瑄三子、第二代平江伯陳佐三弟、第三代平江伯陳豫三叔,官至都指挥佥事(正三品)。 《抑庵文集》卷十、《国朝献徵录》卷一百十、《本朝分省人物考》卷三十四,收录王直撰《都指揮僉事陳公(儀)墓誌銘》(下简“墓志”)。 这是陳儀墓的唯一记载,全文辑录如下,笔者标点: 公諱儀,字叔度,姓陳氏,盧州合肥人。故奉天翊運推誠宣力武臣、特進榮禄大夫、柱國、平江伯、追封平江侯、諡忠襄、諱宣之子也;母夫人湯氏;曽祖諱重一,不仕;祖諱聞,官至成都右衛指揮同知,以忠襄功,皆贈榮禄大夫、柱國平江伯;妣皆贈夫人。公自少,端重謙和,无綺紈之習,好文章、喜韜畧,務窮其所至,欲以自立於世。當時論勲臣子弟,有文武才具者必稱公。永樂中,宣宗皇帝為皇太孫,詔選良家子入侍,公與焉。上雅知其才,特見親任,有所顧問必盡誠以對。漢王蓄異謀,公亦數言其姦状,上臨御之初,果反,凡其所言皆有騐。及事定,以俘獲賜羣臣,公得與公伯等,葢異恩也。車駕巡邉出喜峯口,公以驍勇選在前,適敵人犯邉,摧敗之,多所殺獲。其後屢出廵邉,公皆扈從有勞績。今上嗣大寳位,求文武才賢将用之,成國公朱勇等交薦公。詔大臣試所業,公言出竒制勝之道,皆傅以古兵法。及觀其騎射,從容上馬,引弓連發中之,諸軍皆大呼稱快。同就試者,皆自以为為不可及。遂擢為勲衛,日带刀侍從,益以忠謹見稱。衛拉特使来朝貢,将歸,豐城侯李賢受命率兵送之,言於上,曰:“今兵逺出,慮或有緩急,願得勲衛陳儀者偕往,可計事。”上即命與之,俱出塞二千餘里而還。塞北多爾濟巴勒擾西鄙,公上言:“請於宁夏、甘肅簡精銳,俟春暖俱發,諸道並進,且先約衛拉特相特(犄)角,残冦破敗之,餘必就擒戮,此萬全計也。”上然之。正統五年,麓川叛,上命定西伯蒋公貴、兵部尚書王公驥往討之,公亦在行。明年抵其境,蒲羅諸蠻作亂,道梗不通,公率衆直搗巢穴,擒其首惡,殺數十百人,諸蠻遁走,師遂進。招降鎮康州陶孟、刀門捧,殺敗賊黨刀頼燕、刀門顛等,功居最,陞锦衣衛指揮同知。其冬,攻克戛邦、永怕、孟雷諸寨,斬二千餘級。又領軍獨進抵南甸,所向摧靡,駐營馬鞍山下,為大軍後援,遂以成功。師還永昌,蒋公、王公命為文勒諸石,以彰聖徳。還朝,論功陞指挥使,賞賚甚厚。明年,復往征師踰、貢章...

【南京名人墓】陳佐墓

明平江伯家族墓考7 ——第二代嗣平江伯陳佐墓考 作者:程逺 简化字“陈佐墓”。 陳佐(1386.12.27-1436.9.24),陳瑄长子、第二代嗣平江伯、追封平江侯。 据《皇明名臣封爵考》,正统十四年十一月初六日(1449.11.20),陳豫(陳佐长子、第三代嗣平江伯)因功晋升平江侯。景泰二年(1451)七月赐诰券,三代一体追封。 “三代”指陳豫父陳佐、祖陳瑄、曾祖陳聞;“一体追封”指先考俱赠平江侯、先妣俱赠平江侯夫人。 陳佐生前袭伯爵,卒后15年父以子贵,追封侯爵,最终封号为平江伯、追封平江侯、加赠太保兼太子太保。 一、陳佐墓志 (下简“墓志”) 据《江宁区博物馆藏明陈瑄家族墓志考》(下简“论文”),2003年夏,江宁区博物馆在静龙山清理出四块墓志,分属二对夫妇。 M1墓出土陳佐墓志一合,略残,志石右上角断裂,拼合后可通读全文。 陳佐墓志,史料无载,论文据出土墓志以简化字发表,部分断句不妥。 我据志拓影印件(像素低、模糊),尽量按原文抄录,我补齐全文并重新点校,在论文空字“囗”后括号补齐。 1、志盖 志盖残损严重,朱文篆书“大明故囗(平)江伯陈囗(公)墓志铭”,论文未附盖拓。 据志石首行题名“大明故平江伯陳公墓誌銘”,应与志盖内容相同,共11字。 2、志石 志石正方形,边长46.4cm、厚7.4cm(志盖尺寸应与此相近),共27行、满行29字。 大明故平江伯陳公墓誌銘:/ 中憲大夫、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侍  講學士、/ 國史總裁兼/ 經筵官、太原王英撰; 儒林郎、大理寺左寺副、華亭張黻書丹并篆盖。/ 正統元年八月丁丑,平江伯陳公卒。訃聞,/ 上輟視朝囗(一)日,遣官賜祭,命有司治丧事。公之弟儀述公事行、請銘,以卒之/年十二月庚申日,葬公扵應天府大山之原。按《狀》,公諱佐,字叔輔,世居盧之/合肥。曾大父諱宗政;大父諱聞;父諱瑄,奉天翊衛推誠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柱國、平江伯、贈平江侯、謚恭襄;母夫人湯氏。公端重穎敏,酷好書/史,從師授學,不專扵記誦,必探究義理,徃徃彂為文詞。至扵韜畧之書及/古将帥傳記,皆博覽不遺。永樂初,以功臣子弟練武京師,/ 扈從北征沙漠,而恭襄則出鎮淮南,搃漕運之師。已而,公自京徃淮侍恭/襄,朝夕承教訓,惟謹。凡有政務當裁决者,恭襄輒以試公,公剖析皆善。江/淮将士暨南北...

【合肥名人墓】陳聞墓2

明平江伯家族墓考6 ——陳聞神道碑考 作者:程逺 一、陳聞神道碑 《陳瑄神道碑》:“陳氏家合淝,其先世具余所著其先公墓碑”。 “陳氏”指陳瑄家族,祖籍合肥县;“余”指《陳瑄神道碑》作者楊士奇;“先公墓碑”指《陳聞神道碑》。正是这句让我重读《东里文集》。 《东里文集》卷十二(四库本),收录楊士奇撰《陳聞神道碑》,全文辑录如下(参考刘伯涵、朱海点校本,笔者重新点校,括号标注版本不同处): 故懷逺将軍、成都右衛指揮同知、贈平江伯陳公神道碑銘:/ 公諱聞,字伯益,姓陳氏,其先穎川人。公之祖諱三省,徙廬州合淝,遂爲合淝人。考諱重一,考以上三世皆不仕。當元之季,四方宼亂蠭起,公素有志操,强膂力、善騎射,遂倡義募勇保障其乡。太祖皇帝龍興,歲乙未渡江。公知天命有在,率衆來歸,從王师下(江)東郡縣,授帳前右元帥府總管。進取宣、歙、衢、婺,隸大將軍麾下,征陳友諒,大戰鄱陽。友諒死,從定漢、沔、荆、襄诸郡。從征張士誠及方國珍,浙東、西次第平。公臨陣對敵,神閒意定,矢石交下,而敢勇益奋,間被傷,裹創復戰,故所嚮有功。實授管軍百户,進副千户,守荆州。主帥以公勇毅有謀,與兵五百人令守歸州。時蜀未附,而歸與夔、重慶接壤,日见侵敓。公至歸,視其城隳阤,且非可以用武,乃擇地距城二十里楚臺故址,建千户所治,髙城深隍,缮兵甲、練士卒、實倉廩,悉足用。蜀人以舟師來攻,公預清野待之,而以老弱嬰城固守,授之方畧,躬率精銳,伏緣江要害處。敌薄城下,守備堅不可攻,又野掠無所得,歛而還舟,伏兵突起,斬馘不可勝計。敵大敗,引去,自是無一足犯境,進武徳將軍、正千户。在歸州八年,民用晏然。洪武九年,調徳安千户所,治兵保民,一如歸州。十一年,進武節將軍,遂陞明威將軍、成都前衛指揮僉事,討龍馬橧梁諸寨之未附者,悉下之。王師征雲南,公率兵以從,所嚮克捷。繼討西畨及烏撒、散毛諸峒之宼,斬俘招徠,威懷並施,陞懷逺將軍、成都右衛指揮同知,賜誥命功賞。二十四年,以老疾致事,子瑄襲職。公享禄養二十有餘年,永樂甲午九月疾作,时瑄奉朝命在外,公疾革,顧其孫儼等曰:“吾少遭兵亂,幸際龍興之運,致有禄位,以延被嗣人。今老且死,無所憾,但念未有以報國恩。爲我語汝父勉,敬事朝廷務忠为孝,即吾死瞑目矣!”言既而卒,是月己丑日也,享年八十有三。 以瑄貴,制贈公之祖、若考、及公,皆為平江伯;祖妣孫、妣朱及公之配,皆爲夫人。公...

【合肥名人墓】陳聞墓1

明平江伯家族墓考5 ——追赠平江侯陳聞墓考 作者:程逺 简体字“陈闻墓”。 陳聞(1332.4.6-1414.10.2),陳瑄父,《明史·陳瑄本传》提及,累赠平江侯。 平江侯家族墓中,旧志记载仅次于陳瑄墓者,乃其父陳聞墓。 我本应先写丰城侯家族墓(李彬墓),但因其墓涉及北京、南京、含山,地跨三省三地,范围太广,不易落笔铺陈。 平江伯家族墓(陳瑄墓),史料明确记载的数量较丰城侯家族墓更多,但范围略窄,牵涉合肥、南京二地,故插队在前,借以练笔。 一、墓碑记载 1、陳聞墓志 1973年10月,安徽省博物馆清理陳聞墓,出土墓志一合。 志文“神龙乡蜀山之原”,这是陳聞墓最早的记载。 2、陳聞神道碑 “瑄以公卒之岁十一月庚申,奉葬合淝神龙乡蜀山之原、先茔之次”,与墓志同。 二、旧志记载 1、《万历合肥县志》(万历元年) 上卷·山川志·丘墓:“追赠平江侯陳聞墓,在大蜀山前。永乐中勑葬,平江伯陳瑄之父,大学士庐陵楊士奇铭之”。 因《景泰庐州府志》、《天顺庐州府志》、《庐阳文献志》已佚,《正德庐州府志》已残,该志就成为现存旧志中最早记载陳聞墓者。 2、《万历庐州府志》(万历三年) 卷二·丘墓:“追赠平江侯陳聞墓,在大蜀山前。永乐中勑葬,平江伯陳瑄之父,大学士楊士奇铭之”。 卷二·山川:“镇山一,大蜀,去城西二十里,远见二百余里,《尔雅》云‘蜀者,独也’”。大蜀山至今名称不变,位置明确。 府志基本同县志,仅略去楊士奇名前籍贯“庐陵”。 3、《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雍正六年) 卷八百二十五·庐州府古迹考二:“追赠平江侯陳聞墓,在大蜀山前。永乐中勅葬,平江伯陳瑄之父,大学士杨士奇铭”。 又略去前志句末语气助词“之”字。 手头缺《康熙庐州府志》、《康熙合肥县志》,待考。 4、《雍正合肥县志》(雍正八年) 卷五:“平江侯陳聞墓,在大蜀山前。永乐中勅葬,平江伯陳瑄之父,大学士楊士奇铭”。 再略去前志句首“追赠”二字。 5、《嘉庆合肥县志》(嘉庆八年) 卷十四:“都指挥同知陳聞墓,在大蜀山前。平江伯陳瑄父,永乐中谕葬,大学士杨士奇铭”。 此处不提“追赠平江侯”,以其官至称之。 6、《嘉庆庐州府志》(嘉庆八年) ...

【南京名人墓】陳瑄墓4

明平江伯家族墓考4 ——陳瑄墓志考 作者:程逺 一、陳瑄墓志 《文敏集》卷二十五、《明文海》卷四百四十七,收录楊榮撰《平江侯壙誌》,全文辑录如下(笔者标点,版本疑误处用括号标注): 公諱瑄,字彦純,姓陳氏,世為廬州合肥人。曽祖某、祖某,世積善;父諱聞,洪武間為四川成都右衛指揮同知,茂著勲績。既殁,公襲其職,以勞累陞右軍都督府都督僉事,督操舟師於龍江。/ 太宗文皇帝舉兵靖内難,至江北,公知天命有歸,即率舟師迎濟。論功授奉天翊運(奉天翊衛推誠宣力武臣)宣力武臣、特進榮禄大夫、柱國、平江伯,食禄一千石,仍兼舊職。賜白金鈔幣,給誥,贈其曽祖、祖、考俱如公爵;曽祖妣某氏、祖妣某氏、母某氏俱夫人,封其妻湯氏夫人。永樂元年,奉命董海舟,運糧百萬石給北京及遼東。三年,以舟師建百萬倉於直沽,遂築天津衛城。四年,復董海運遼東,囘至沙門島,值倭宼犯境,追勦至金州白山島,冦敗走。屢承命往福建縁海備倭冦,聞公至匿不敢出。十年,復領海運,以海道空濶、舟行往往眩惑失據,奏於太倉海口築土山,髙三十餘丈、周十餘里,為表識以便往來。既成,賜名寳山,詔為立碑。十一年,築海門捍海堤岸。已而,朝議以海運艱險,濬山東舊河通北京,公奉敕於湖廣、江西造舟二千餘艘,以從河運。公建議造平底淺舟,時甚便之,嵗凡運三百餘萬石,蓋視海運加二倍焉。又建議於淮安城北,開清江浦河,由管家湖、入鴨陳口、達清河,置四閘,以免風濤及掣壩之艱。又緣管家湖築堤十餘里畜水,且便行者。又於河畔置常盈倉五十座,以貯江南嵗運之糧。徐州、臨清、通州亦各致倉,貯所運糧。儀真、瓜州二壩潮港,嵗久淤塞,咸疏濬之。吕梁、徐州三洪(二洪)險峻,數壊舟,公請於水涸時,鑿去傍石導水,中流復置三閘蓄水,往來便之。又於沛縣南刁陽湖口置閘,於濟寧北南望湖築堤三十餘里,以便挽舟。慮舟膠淺,則縁堤置鋪夫,專指示淺處。自濟寧至臨清各置閘,以時蓄洩,凡所經營具有條理。/ 仁宗皇帝嗣位,首言經國利民七事,協於宸衷。降勑奬諭(奬論),賜以鈔幣,命其子孫世承伯爵。/ 皇上即位,以公老成,仍命總督漕運兼鎮淮安。公益竭心效勞,推其謀猷,屢賜勑奬勞。蓋饟運重事,公任之既久,積思彌深,上益國家、下便軍民,以是簡在上心。去年冬來朝,備承嘉勞,賜宴於禮部,陛辭,加賜以鈔。至淮安,疾作,上聞之又賜敕勞諭,命其子儀偕名醫往視,已而少瘳。踰月疾復作,自知不可起,封所佩漕運印及制...

【南京名人墓】陳瑄墓3

明平江伯家族墓考3 ——陳瑄神道碑考 作者:程逺 一、陳瑄墓龟趺 南京平江伯家族墓地,尚存两件龟趺,一大一小。 《江宁历史文化大观》(2008版)、《江宁区博物馆馆藏墓志、碑考述》(2009版)、《江宁区文化志》(2011版),皆称地面尚存2件体型硕大的残损神道石龟趺。 1、大龟趺 2020年4月5日,我们实地访得这尊大龟趺,与2013年新闻报道配图中的前一尊龟趺一致。 青石(石灰石)质地,南京现存明墓石刻常见。 龟趺头部缺失,余部保存尚可,体量甚大,接近明功臣墓龟趺,小于普德寺龟趺。 首部齐脖颈完全被砸毁,驼峰南侧卯口外部有一深陷砸痕。 李老师疑似弹痕,但无弹痕向外炸裂的放射线;我与施老师均认为是大锤用力一击造成。 然而龟背上的卯口较浅,深约10cm,估计其上碑身至少3米,如此浅的卯口貌似不易固定。 我最初判断,此龟趺十分厚重,颇具明初的粗大明风格,当属陳瑄神道碑座? 但其孙陳豫,正统二年嗣平江伯,正统十四年晋平江侯,卒赠黟国庄敏公,是平江伯家族中爵位最高者,按理应是家族墓中最大的,待考。 龟趺头西脚东,则对应主墓应在其东侧后方不远的山坡上。 2、小龟趺 今墓地仅存一尊大龟趺,未见另一尊小龟趺,哪去了呢? 《江宁文物》(2004版),图5-085,开发区园林公司石龟趺(2001年摄)。就是它。 2011年,江宁博物馆新馆开馆伊始,我在新馆西侧小停车场边的草坡上看见它,与2013年新闻报道配图中的后一尊龟趺一致。 龟趺大体保存尚可,石质泛黄,似含铁量较高。 体量不大,卯口一侧、连带一只前爪因认为破坏缺失。 该龟趺登记在沐英墓翁仲后,移入馆藏后,又置于沐英墓翁仲旁,我之前一直误以为是沐英家族墓的龟趺,幸得李老师提醒。 我观此龟趺为明中期以后,偏明晚期风格,瘦小羸弱,与大龟趺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应属明中晚期平江伯家族墓神道碑座。 二、陳瑄神道碑 南京平江伯家族墓,史料仅见《陳瑄神道碑》一篇神道碑铭,因此我还是将大龟趺定为陳瑄神道碑座。 《东里文集》卷十三、《漕运通志》卷十、《明文衡》卷七十七、《国朝献徵录》卷九、《明文汇》等,皆收录楊士奇撰《陳瑄神道碑》,全文辑录如下: 奉天翊衛推誠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柱國、追封平江侯、諡恭襄陳公神道碑銘:/ 太宗皇帝初自北藩舉兵内向(靖内難),至江上,都督陳...

【南京名人墓】陳瑄墓2

明平江伯家族墓考2 ——陳瑄墓记载 作者:程逺 史料中明确记载的平江伯家族墓有近十个,除陳闻(陳瑄父)墓外,多集中祔葬在陳瑄墓侧,也以陳瑄墓记载为最。 一、陳瑄墓碑 1、《陳瑄神道碑》:“公葬以薨之明年三月,墓在江宁县大山之原”。 2、《陳瑄圹志》:“以明年某月某日,葬于应天府江宁县大山之原”。 陳瑄葬于明宣德九年三月,这是其墓最早的记载,明代墓址为南直隶京师应天府江宁县泰南乡大山之原。 二、方志记载 1、《正德江宁县志》 卷七:“恭襄平江侯陳公(瑄)墓,在县南大山之原。公合肥人,以功封平江伯,追封平江侯,谥恭襄。大学士楊士奇撰神道碑……公孙豫……嗣爵……寻卒,归葬祖茔”。 《寰宇通志》、《大明一统志》皆不载其墓,《正德江宁县志》为方志中首见其墓词条,后附生平简介(略)。我认为该志是明代南京地方志中最佳者。 “县”指江宁县。县南,指江宁县南,这里特指江宁县泰南乡。 “公孙豫”指陳豫(神道碑作“陳裕”,其余记载皆作“陳豫”),陳瑄长子长孙,第三代嗣平江伯(赠黟国庄敏公)。 “祖茔”指平江伯家族南京祖茔,特指陳瑄墓。陳瑄祖籍合肥,合肥蜀山有陳聞(陳瑄父)墓,是平江伯家族合肥祖茔。 陳豫墓,旧志多附在陳瑄墓词条后(下略),亦葬南京祖茔,是平江伯家族墓中爵位最高者。 2、《嘉靖南畿志》 卷五:“平江侯陳瑄墓,在大山之原”。 此条记载太过简略,不佳,若无其他方志参照,则无法确定位置。 3、《万历应天府志》 卷二十二:“平江侯陳瑄墓,在大山之原”。 同《嘉靖南畿志》。 4、《万历江宁县志》 卷七:“平江侯陳瑄墓,在县东南大山之原”。 其墓位于江宁县治正南40里,此作“县东南”不确。 《万历江宁县志》多不参照《正德江宁县志》,不佳。 5、《康熙江宁府志》(陈本) 卷二十八:“平江侯墓,在大山之原。侯姓陳名瑄”。 《康熙江宁府志》(于本)卷二十五,与陈本同。 6、《康熙江宁县志》 卷五:“平江侯陳瑄墓,在县东南大山之原”。 同《万历江宁县志》。 7、《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卷六百六十五:“平江侯陳瑄墓,在大山之原”。 同《嘉靖南畿志》。 8、《康熙江南通志》 卷三十四:“陳瑄墓,在大山。平江侯”。 9、《...

【南京名人墓】陳瑄墓1

明平江伯家族墓考1 ——平江恭襄侯陳瑄墓寻访记 作者:程逺 陳瑄(1364-1433.11.22),《明史》卷一百五十三·列传第四十一有传(其本传后紧接《周忱传》,2020年春节,我在江西吉安寻访周忱故里、周文襄公祠、周忱墓)。 方志记载,明代葬在南京的高官墓,同以“瑄”为名者众多,有:陳瑄、周瑄、張瑄、翟瑄等。 之前已写过周瑄墓、張瑄墓,此番终于到访陳瑄墓,收集了十年的陳瑄资料终有用武之地。 陳瑄作为明朝第一代平江伯,本系列故以其名代称平江伯家族墓。 2010年,我读到陳瑄家族墓相关论文(后文详述),初识陳瑄墓,记下了当时地址:江宁开发区秣陵党家村、静龙山。 2013年3月新闻报道,有大学生在静龙山踏青时,发现山中的巨大龟趺。 新闻图文并茂,龟趺为明代中期。我当即判断,此为陳瑄墓神道碑旧物。 后因当地建设,党家村拆迁,发掘数座陳瑄家族墓,不确定墓址是否还有看点,踟蹰不前。 2017年7月27日,我问邵兄,为何论文中仅见家族墓,而不见主墓? 原来当年仅发掘其家族墓,并未触及主墓。 邵兄告知,家族墓所在山麓,可见一座大封土堆,推测即主墓——陳瑄墓,墓前尚存一件残损龟趺,博物馆未移动。 虽然尚未发掘主墓,但从已发掘的几座家族墓情况看,几乎被盗一空,墓室内多仅存墓志,且残损严重。 陳瑄墓作为主墓,目标更为明显,恐难逃盗墓者之手。 陳瑄墓,今位于南京市江宁区秣陵街道建东社区(原建东行政村党家自然村)/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园林公司(东善桥林场)、正方中路北、静龙山南麓、信号发射塔下竹林内。 2020年4月5日,午后炎热,我们一行从东善桥老桥出发,前往东南方不远的静龙山南入口。 在车中吹着空调,沿宁丹大道向南,转上正方中路向东,分分钟即到。 正方中路由西向东,想拐进静龙山南入口,公路上却没留道口,需再向东行驶一小段,调头回来。 没想到距此最近的一家企业,居然是当下科创板医疗器械龙头——迈瑞医疗(南京子公司),古墓与现代化企业在此并存。 是日林场只能从静龙山南面西侧通道进出,东侧通道被路障封堵,这是按照新冠疫情防控要求,只许开放一个出入口。 进入林场不远,路边有护林员值班点,门口一位护林员正在吃苹果。 我向他问路,进山找龟趺咋走? 他告知山里是有件龟趺,但不好找,让我继续沿着林场主路向里,看见一处三岔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