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名人墓】陳瑄墓4
明平江伯家族墓考4
——陳瑄墓志考
作者:程逺
一、陳瑄墓志
《文敏集》卷二十五、《明文海》卷四百四十七,收录楊榮撰《平江侯壙誌》,全文辑录如下(笔者标点,版本疑误处用括号标注):
公諱瑄,字彦純,姓陳氏,世為廬州合肥人。曽祖某、祖某,世積善;父諱聞,洪武間為四川成都右衛指揮同知,茂著勲績。既殁,公襲其職,以勞累陞右軍都督府都督僉事,督操舟師於龍江。/
太宗文皇帝舉兵靖内難,至江北,公知天命有歸,即率舟師迎濟。論功授奉天翊運(奉天翊衛推誠宣力武臣)宣力武臣、特進榮禄大夫、柱國、平江伯,食禄一千石,仍兼舊職。賜白金鈔幣,給誥,贈其曽祖、祖、考俱如公爵;曽祖妣某氏、祖妣某氏、母某氏俱夫人,封其妻湯氏夫人。永樂元年,奉命董海舟,運糧百萬石給北京及遼東。三年,以舟師建百萬倉於直沽,遂築天津衛城。四年,復董海運遼東,囘至沙門島,值倭宼犯境,追勦至金州白山島,冦敗走。屢承命往福建縁海備倭冦,聞公至匿不敢出。十年,復領海運,以海道空濶、舟行往往眩惑失據,奏於太倉海口築土山,髙三十餘丈、周十餘里,為表識以便往來。既成,賜名寳山,詔為立碑。十一年,築海門捍海堤岸。已而,朝議以海運艱險,濬山東舊河通北京,公奉敕於湖廣、江西造舟二千餘艘,以從河運。公建議造平底淺舟,時甚便之,嵗凡運三百餘萬石,蓋視海運加二倍焉。又建議於淮安城北,開清江浦河,由管家湖、入鴨陳口、達清河,置四閘,以免風濤及掣壩之艱。又緣管家湖築堤十餘里畜水,且便行者。又於河畔置常盈倉五十座,以貯江南嵗運之糧。徐州、臨清、通州亦各致倉,貯所運糧。儀真、瓜州二壩潮港,嵗久淤塞,咸疏濬之。吕梁、徐州三洪(二洪)險峻,數壊舟,公請於水涸時,鑿去傍石導水,中流復置三閘蓄水,往來便之。又於沛縣南刁陽湖口置閘,於濟寧北南望湖築堤三十餘里,以便挽舟。慮舟膠淺,則縁堤置鋪夫,專指示淺處。自濟寧至臨清各置閘,以時蓄洩,凡所經營具有條理。/
仁宗皇帝嗣位,首言經國利民七事,協於宸衷。降勑奬諭(奬論),賜以鈔幣,命其子孫世承伯爵。/
皇上即位,以公老成,仍命總督漕運兼鎮淮安。公益竭心效勞,推其謀猷,屢賜勑奬勞。蓋饟運重事,公任之既久,積思彌深,上益國家、下便軍民,以是簡在上心。去年冬來朝,備承嘉勞,賜宴於禮部,陛辭,加賜以鈔。至淮安,疾作,上聞之又賜敕勞諭,命其子儀偕名醫往視,已而少瘳。踰月疾復作,自知不可起,封所佩漕運印及制勅,付其長子佐具奏,遂卒,宣徳癸丑十月十一日也。訃聞,上深悼歎,輟朝一日,追封為平江侯,賜謚恭襄,遣官賜祭,令有司治喪葬。以明年某月某日,葬於應天府江寧縣大山之原。子男五人:佐、儼、儀、倫、侃。女三人:長,適豐城侯李彬第二子方(芳);次,適江隂衛指揮同知張瑛(英);一尚幼。孫男二:豫(裕)、祼。女七,皆幼。
嗚呼!公以明敏之識,榦濟之才,遭遇聖明,戮力效勞,榮膺封爵,光昭先世,福及後嗣。而身殁之後,隆被寵恩,加封賜諡,昭著史册,耿耿不磨,夫復何憾!用書此納諸壙中,以貽不朽云。
二、陳瑄墓志考
(一)墓志
1、圹志,即墓志,“纳诸圹中”,应该还在陳瑄墓中吧。
1、圹志,即墓志,“纳诸圹中”,应该还在陳瑄墓中吧。
此篇圹志行文,较神道碑更为简略,未填讳,可据神道碑补齐。
2、作者
作者:楊榮,《楊榮年谱》未收录此篇撰文时间,待考。
(二)点校
1、“論功授奉天翊運(奉天翊衛推誠)宣力武臣”
四库本作“奉天翊運宣力武臣”,不确;神道碑作“奉天翊衛推誠宣力武臣”。
2、三洪——二洪
四库本作“奉天翊運宣力武臣”,不确;神道碑作“奉天翊衛推誠宣力武臣”。
2、三洪——二洪
“吕梁、徐州三洪”,三洪,指秦梁洪、徐州洪、吕梁洪三处急流。
神道碑作“二洪”,此作“三洪”,按行文应作“二洪”。
3、奬論——奬諭
《文敏集》作“降勑奬論”,无“奬論”一词,应是刻板错误;
《明文海》、神道碑皆作“奬諭”,对。
4、李方——李芳
陳瑄长婿,“女三人:长,适丰城侯李彬第二子方”,指李彬次子,即“李方”?
神道碑不同版本,四库本作“芳”,其他版本作“方”。
据《李彬神道碑》,不同版本皆作“次芳”,可以确定他叫“李芳”。
5、張瑛——張英
墓志各本皆作“張瑛”,神道碑各本皆作“張英”,待考。
6、陳豫——陳裕
5、張瑛——張英
墓志各本皆作“張瑛”,神道碑各本皆作“張英”,待考。
6、陳豫——陳裕
陳豫,陳瑄长子长孙,其名有“裕”、“豫”两种记载。
除神道碑作“裕”(见前文详解),自墓志始,史料皆作“豫”。
神道碑、墓志撰文时间理应相近,或恰巧在此期间改名?待考。
除神道碑作“裕”(见前文详解),自墓志始,史料皆作“豫”。
神道碑、墓志撰文时间理应相近,或恰巧在此期间改名?待考。
三、平江伯世系
因后文还将大篇幅记录平江伯家族墓,必须了解其世系。
《皇明功臣封爵考》卷五、《明史》卷一百六·表第七·功臣世表二、《同治平江县志·职官志》,皆收录平江伯世系。
该书将“陳聞”作第一代平江伯,将第一代平江伯陳瑄作为第二代,不妥。
陳聞系父以子贵,追封三代平江伯、赠平江侯,非其生前爵位,不应计算在列。
此书作于万历四年,未至终明一代,故平江伯世系收录并不完整。
但其记载较《明史·功臣世表》更详细,需互相参照。
1、陳瑄,第一代平江伯,明仁宗赐诰券,世袭罔替,宣德八年十月十一日卒,平江恭襄侯。
2、陳佐,第二代嗣平江伯,陳瑄长子,宣德十年二月丙辰袭,正统初卒。
3、陳豫,第三代嗣平江伯,陳瑄长子长孙,正统二年四月癸未袭,天顺七年九月卒,黟国庄敏公。他生前晋侯爵,卒赠公爵,是平江伯家族爵位最高者。
4、陳锐
(1)陳锐,第四代嗣平江伯,陳豫长子,天顺八年十月丁酉袭,弘治十五年十二月甲寅卒。夫人沐氏,无嫡子。
(2)陳鐸,陳豫次子,因孙袭爵,赠平江伯。
5、陳熊
(1)陳熊,第五代嗣平江伯,陳锐妾袁氏庶出,弘治十六年十月己未袭,正德六年十二月庚子卒。
(2)陳麟,陳鐸长子,因子袭爵,赠平江伯。
6、陳圭
(1)陳垚,陳熊独子,正德七年袭(未明确记载袭爵),正德十六年卒,绝嗣。
(2)陳圭,第六代嗣平江伯,陳鐸长子,嘉靖元年正月甲午夺嫡袭,追封二代,嘉靖三十三年十二月己丑卒,平江武襄伯。
7、陳王謨,第七代嗣平江伯,陳圭长子,嘉靖三十四年三月甲辰袭,万历二年八月二十七日卒,平江武靖伯。
8、陳胤兆,陳王謨长子,万历四年五月袭(未明确记载袭爵)?
9、陳啓嗣(《明史》作“陳啓”、一作“啓嗣”。《陳王謨墓志》作“啓嗣”),万历三十二年七月丁丑袭。
10、陳治安,崇祯元年五月戊寅袭,优给平江侯,至明亡,余无考。
据《逆贼奸臣录·戮辱》:“平江伯陳治安……具或夹死、或勒死、或斩”。
平江伯家族,自陳瑄始,至陳治安终,共历十代。
共计三位侯爵:陳瑄、陳豫、陳治安,余皆袭伯爵。
平江伯家族,自陳瑄始,至陳治安终,共历十代。
共计三位侯爵:陳瑄、陳豫、陳治安,余皆袭伯爵。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