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名人墓】陳聞墓2
明平江伯家族墓考6
——陳聞神道碑考
作者:程逺
一、陳聞神道碑
《陳瑄神道碑》:“陳氏家合淝,其先世具余所著其先公墓碑”。
“陳氏”指陳瑄家族,祖籍合肥县;“余”指《陳瑄神道碑》作者楊士奇;“先公墓碑”指《陳聞神道碑》。正是这句让我重读《东里文集》。
《东里文集》卷十二(四库本),收录楊士奇撰《陳聞神道碑》,全文辑录如下(参考刘伯涵、朱海点校本,笔者重新点校,括号标注版本不同处):
故懷逺将軍、成都右衛指揮同知、贈平江伯陳公神道碑銘:/
公諱聞,字伯益,姓陳氏,其先穎川人。公之祖諱三省,徙廬州合淝,遂爲合淝人。考諱重一,考以上三世皆不仕。當元之季,四方宼亂蠭起,公素有志操,强膂力、善騎射,遂倡義募勇保障其乡。太祖皇帝龍興,歲乙未渡江。公知天命有在,率衆來歸,從王师下(江)東郡縣,授帳前右元帥府總管。進取宣、歙、衢、婺,隸大將軍麾下,征陳友諒,大戰鄱陽。友諒死,從定漢、沔、荆、襄诸郡。從征張士誠及方國珍,浙東、西次第平。公臨陣對敵,神閒意定,矢石交下,而敢勇益奋,間被傷,裹創復戰,故所嚮有功。實授管軍百户,進副千户,守荆州。主帥以公勇毅有謀,與兵五百人令守歸州。時蜀未附,而歸與夔、重慶接壤,日见侵敓。公至歸,視其城隳阤,且非可以用武,乃擇地距城二十里楚臺故址,建千户所治,髙城深隍,缮兵甲、練士卒、實倉廩,悉足用。蜀人以舟師來攻,公預清野待之,而以老弱嬰城固守,授之方畧,躬率精銳,伏緣江要害處。敌薄城下,守備堅不可攻,又野掠無所得,歛而還舟,伏兵突起,斬馘不可勝計。敵大敗,引去,自是無一足犯境,進武徳將軍、正千户。在歸州八年,民用晏然。洪武九年,調徳安千户所,治兵保民,一如歸州。十一年,進武節將軍,遂陞明威將軍、成都前衛指揮僉事,討龍馬橧梁諸寨之未附者,悉下之。王師征雲南,公率兵以從,所嚮克捷。繼討西畨及烏撒、散毛諸峒之宼,斬俘招徠,威懷並施,陞懷逺將軍、成都右衛指揮同知,賜誥命功賞。二十四年,以老疾致事,子瑄襲職。公享禄養二十有餘年,永樂甲午九月疾作,时瑄奉朝命在外,公疾革,顧其孫儼等曰:“吾少遭兵亂,幸際龍興之運,致有禄位,以延被嗣人。今老且死,無所憾,但念未有以報國恩。爲我語汝父勉,敬事朝廷務忠为孝,即吾死瞑目矣!”言既而卒,是月己丑日也,享年八十有三。
以瑄貴,制贈公之祖、若考、及公,皆為平江伯;祖妣孫、妣朱及公之配,皆爲夫人。公配,初太原王氏;繼同安王氏,望安縣尹思齊之女,淑慎有儀,克配君子,前公二十年卒。子男二:長瑄,自指挥同知、累官都督僉事,太宗皇帝靖内難,有翼戴功,封奉天翊運(奉天翊衛推誠)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柱國、平江伯,竭謀致慮,一心國事,嶷然於今老成人,其有以成公之志矣;次瑢。女一,歸甘州後衛指揮同知李未(李永)。孫男八:佐、儼、儀、倫、侃、信、俊、傑。女三:長,歸李芳(李方);次,歸江陰衛指揮同知張英(張瑛);次,未行。曾孫男若干。瑄以公卒之歲十一月庚申,奉塟合淝神龍鄉蜀山之原、先塋之次。銘曰:/
有元失馭,海内鼎沸。天命真人,龍飛淮涘。
龍興雲從,矧時邦鄰。公趍來歸,弗謀弗詢。
西征東討,以弔以伐。公挺材武,從罔弗獲。
從守南郡,遂守秭歸。密邇勍敵,懔乎阽危。
殚厥智慮,靡朝靡夕。相土徙宅,崇垣固壁。
練弱爲彊,實虗以盈。敵至就斃,猶湯沃冰。
坐塡(鎮)八年,境肅民富。進秩褒功,改命鄖(云阝)土。
奕奕梁藩,簡陟衛僉。翦梗懷服,夷類乃懕。
南詔西羌,暨于峒獠。斬俘招徠,籌功多有。
龍章斯下,寵賚洊頒。止足之志,未老歸閒。
恬澹恰愉,既躋耆壽。易簀有言,允淑厥後。
顯顯後人,偉績與名。公訓所成,公没其寧。
麗牲有石,矗焉墓道。述行琢銘,來裔是告。
二、陳聞神道碑考
(一)作者
作者:楊士奇,《楊士奇年谱》未载此篇撰文时间。
我认为不能仅凭文中记载的墓主下葬时间,来推测撰文时间。
陳聞、陳瑄两篇神道碑,作者皆为楊士奇,两篇文中所载世系基本一致。
陳聞(1414年卒)、陳瑄(1433年卒)父子卒年相差19年,而两碑中,陳聞三孙女与陳瑄三女系同一人,二碑皆未嫁,于理不合。
而《陳瑄神道碑》云“陳氏家合淝,其先世具余所著其先公墓碑”,似乎表明二篇撰文时间相隔不久。
因此,我认为此篇请铭人是陳瑄,撰文时间可能迟至宣德朝,而非永乐朝。
(二)点校
1、“從王师下(江)東郡縣”
四库本作“东郡县”,读不通;点校本作“江东郡县”,合理,四库本脱“江”字。
2、“封奉天翊運(奉天翊衛推誠)宣力武臣”
四库本作“奉天翊運宣力武臣”,错;应为“奉天翊衛推誠宣力武臣”。
3、“女一,歸甘州後衛指揮同知李未(李永)”
四库本作“李未”;点校本作“李永”,待考。
4、“女三:長,歸李芳(李方)”
四库本作“李方”,误;应作“李芳”,详见前文。
5、“次,歸江陰衛指揮同知張英(張瑛)”
见前文,多数版本作“張英”,《陳瑄墓志》作“張瑛”,待考。
6、“坐塡(鎮)八年”
四库本作“塡”;点校本作“鎮”。两字通假,“塡”此处通“鎮”。
7、“改命鄖(云阝)土”
原文作“云阝”,我的输入法不支持该异体字,用“鄖”代替。
(三)平江伯家族合肥祖茔
1、葬日
“瑄以公卒之歲十一月庚申,奉塟合淝神龍鄉蜀山之原、先塋之次”。
陳聞卒于永乐甲午(十二年)九月己丑(1414.10.2),同年十一月庚申(1415.1.1),由长子陳瑄安葬在南直隶庐州府合肥县神龙乡蜀山之原、先茔之次。
2、墓址
《中国文物地图集·安徽分册》:“陈闻墓 [蜀山乡双墩村西·明代] 陈闻,明平江伯陈瑄之父,死后追赠为平江侯。1973年10月平整土地时发现。出土墓志1合和龙泉窑刻花玉壶春瓶1件。墓志为大学士杨琦所撰。”
“杨琦”,原文误,应为“杨士奇”。
简报未载墓志作者,影印拓片又看不清,作者待考。
我认为“墓志为大学士杨琦所撰”疑误,混淆了墓志和神道碑,神道碑作者是楊士奇。
蜀山乡双墩村(原蜀山区井岗镇双墩村),墓在村西,即大蜀山南麓、山阳。
该村已拆迁无存,今属安徽省合肥市高新技术开发区、近安徽新华学院。
3、祖茔
“先茔之次”,表明此地为家族墓地,除陳聞墓外,至少还有陳瑄曾祖陳三省墓、祖父陳重一墓等。
但简报只清理了陳闻墓,余墓无考,不见其原配、继配二夫人墓、以及其他家族墓,待考。
地表亦未见神道碑遗迹。
4、坟寺
此地旧有唐代始建古寺“开福寺”(旧址在大蜀山东南麓,今已复建),距离较近,可作坟寺?待考。
出土文物较少,其中这件“龙泉窑刻花玉壶春瓶”作为经典文物,常为当代陶瓷书籍引用。
但断代不一,有说元代遗物,有说明初本朝之物。
5、陳聞世系
(1)二代
祖父陳三省,平江伯家族合肥始迁祖,赠平江伯;父陳重一,赠平江伯。
陳聞,字伯益,“伯”表明其为长子。
(2)追赠平江侯
“以瑄贵,制赠公之祖若考及公,皆为平江伯;祖妣孙、妣朱及公之配,皆为夫人。”
神道碑作“平江伯”,但旧志皆作“平江侯”。
据《皇明名臣封爵考》,洪武三十五年七月,陳瑄封平江伯,封贈三代同公官。
陳瑄生前爵位平江伯,卒赠平江侯,但该侯爵是不能追赠三代的。
正统十四年十一月初六日,陳豫(陳瑄长子长孙)因功升平江侯。景泰二年七月賜诰券,三代一体追封。
三代,指陳豫父陳佐、祖陳瑄、曾祖陳聞,累赠平江侯。
而陳重一、陳三省不在追封之列,仍为平江伯。
需注意区分,陳三省、陳重一累封平江伯,系以陳瑄贵;陳聞累赠平江侯,系以陳豫贵。
需注意区分,陳三省、陳重一累封平江伯,系以陳瑄贵;陳聞累赠平江侯,系以陳豫贵。
(3)子女
据神道碑,陳聞有二子一女,长子陳瑄,次子陳瑢。子名皆从“王”(斜玉旁)。
女,嫁甘州后卫指挥同知李未(李永)。
但《皇明功臣封爵考》记载,陳聞还有三子——陳瑾,或早殇不载?
但《皇明功臣封爵考》记载,陳聞还有三子——陳瑾,或早殇不载?
(4)孙
陳聞卒时有孙男八:佐、儼、儀、倫、侃、信、俊、傑,史料最终记载也止此八人。
前五为陳瑄子,长子陳佐、次子陳儼、三子陳儀、四子陳倫、五子陳侃;
后三为陳瑢子,长子陳信、次子陳俊、三子陳傑。陳瑢一支迁居成都。
如此排行也太巧了吧,可能仅据大小宗排序,而非长幼大排行。
孙辈名字皆从“亻”(单人旁)。
孙女三,与《陳瑄神道碑》一致,见前文。
(5)曾孙
“曾孙男若干”,此处未具名,详见前文。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