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名人墓】陳聞墓1
明平江伯家族墓考5
——追赠平江侯陳聞墓考
作者:程逺
简体字“陈闻墓”。
陳聞(1332.4.6-1414.10.2),陳瑄父,《明史·陳瑄本传》提及,累赠平江侯。
平江侯家族墓中,旧志记载仅次于陳瑄墓者,乃其父陳聞墓。
我本应先写丰城侯家族墓(李彬墓),但因其墓涉及北京、南京、含山,地跨三省三地,范围太广,不易落笔铺陈。
平江伯家族墓(陳瑄墓),史料明确记载的数量较丰城侯家族墓更多,但范围略窄,牵涉合肥、南京二地,故插队在前,借以练笔。
一、墓碑记载
1、陳聞墓志
1973年10月,安徽省博物馆清理陳聞墓,出土墓志一合。
志文“神龙乡蜀山之原”,这是陳聞墓最早的记载。
2、陳聞神道碑
“瑄以公卒之岁十一月庚申,奉葬合淝神龙乡蜀山之原、先茔之次”,与墓志同。
二、旧志记载
1、《万历合肥县志》(万历元年)
上卷·山川志·丘墓:“追赠平江侯陳聞墓,在大蜀山前。永乐中勑葬,平江伯陳瑄之父,大学士庐陵楊士奇铭之”。
因《景泰庐州府志》、《天顺庐州府志》、《庐阳文献志》已佚,《正德庐州府志》已残,该志就成为现存旧志中最早记载陳聞墓者。
2、《万历庐州府志》(万历三年)
卷二·丘墓:“追赠平江侯陳聞墓,在大蜀山前。永乐中勑葬,平江伯陳瑄之父,大学士楊士奇铭之”。
卷二·山川:“镇山一,大蜀,去城西二十里,远见二百余里,《尔雅》云‘蜀者,独也’”。大蜀山至今名称不变,位置明确。
府志基本同县志,仅略去楊士奇名前籍贯“庐陵”。
3、《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雍正六年)
卷八百二十五·庐州府古迹考二:“追赠平江侯陳聞墓,在大蜀山前。永乐中勅葬,平江伯陳瑄之父,大学士杨士奇铭”。
又略去前志句末语气助词“之”字。
手头缺《康熙庐州府志》、《康熙合肥县志》,待考。
4、《雍正合肥县志》(雍正八年)
卷五:“平江侯陳聞墓,在大蜀山前。永乐中勅葬,平江伯陳瑄之父,大学士楊士奇铭”。
再略去前志句首“追赠”二字。
5、《嘉庆合肥县志》(嘉庆八年)
卷十四:“都指挥同知陳聞墓,在大蜀山前。平江伯陳瑄父,永乐中谕葬,大学士杨士奇铭”。
此处不提“追赠平江侯”,以其官至称之。
6、《嘉庆庐州府志》(嘉庆八年)
卷五引《崇祯庐州府志》(已佚):“明追赠平江侯陳聞墓,《明崇祯志》:在大蜀山前,永乐中勅葬。平江伯陳瑄之父,大学士杨士奇铭。”
7、《光绪重修安徽通志》(光绪四年)
卷六十:“追封平江侯陳聞墓,在府城西、大蜀山。平江伯陳瑄之父,永乐中敕葬,大学士杨士奇铭”。
手头缺《道光皖省志略》、《道光安徽通志》、《民国安徽通志稿》,待考。
8、《光绪续修庐州府志》(光绪十一年)
卷十二:“追赠平江侯陳聞墓,在大蜀山前。永乐中敕葬,平江伯陳瑄之父,大学士杨士奇铭(《明崇祯志》)”。同前志。
手头缺《光绪合肥县志》,待考。
罗列对比可见,陳聞墓从明初至清末,记载大体一致,从未失考,传承有序。
三、陳聞墓发掘
1、发掘简报
《文物资料丛刊·2》末页,发表《合肥清理一座明墓》。
当时标题尚不规范,如果只看标题、不看内容的话,绝无法和陳聞墓相联系。
1973年10月,安徽省博物馆(今安徽博物院)在合肥西郊蜀山公社双墩大队双墩生产队配合农田基本建设,清理了一座明代墓葬,即陳聞独葬墓。
未载其原配、继配二夫人墓及其他家族墓。
未载其原配、继配二夫人墓及其他家族墓。
2、陳聞墓志
(1)志盖
出土墓志一合,志盖篆书二十字“故怀远将军、指挥同知致仕、赠平江伯陈公之圹志”。
(2)志文
楷书,二十九行,计八百另六字。
该书出版于1978年12月,虽附墓志拓片,但模糊不清,无法据影印配图通读,待考。
(3)陳聞生卒
据墓志,生于元至顺壬申三月十一日(1332.4.6),卒于明永乐甲午九月十九日(1414.10.2),享年八十三岁。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