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记幼时玩伴之殇

记幼时玩伴之殇 作者:程逺 2025 年 1 月 10 日,老妈回忆起这则 我记事前的往 事,是听 对门 王必成 将军 夫人陈瑛(我从小一直称她王奶奶) 副厅长 说的。 我是正好满一周岁生日当天学会自己走路的,那时每天晚饭后家长抱着我散步, 路线是 出牯岭路口,沿普陀路来到天竺路3号门 前 。 当时此为郭林祥家,他 的一个 孙子(或外孙)与我同龄, 头很大、 光头, 比我略高。 这就是两个幼儿一起玩耍的时间 , 可惜我不知他叫什么,本文姑且称他郭兄弟吧 。 好景不长, 1983 年 的某天 ,郭兄弟不幸 落入家 中 水塘 ( 老妈听说是泳池 ) 。 不知郭兄弟为何无人 照顾 , 等郭 老将军发现时,人已 漂 起来了,老将军亲自跳 入 池中将 孙子 捞起,但 为时已晚。 送军区总院抢救了 3 天,等待 其 远在西北工作的父母 赶 来见最后一面。   原产权人 天竺路 3 号,系 1930 年代,德国柏林大学毕业的梁颖文(《南京大屠杀史料集》采用南大外院德语教授郑寿康误译“ Ing-wen Liang ”为“梁印文”。 他毕业后在驻德国大使馆工作。 1948 年,任行政院副秘书长。 1949 年,任主计部副主计长兼财政部政务次长)以其妻赵懋华( Dr. Esther Mon-hua Liang ,柏林大学哲学博士, 1948 年当选立法委员)名义登记产权。 梁公馆为西式庭院建筑,购地面积 2600.30 ㎡,占地面积 438.30 ㎡,建筑面积 792.50 ㎡。 主体建筑为一栋三层砖混结构楼房( 15 间); 还有附属房屋,二栋西式平房( 7 间)、车库( 3 间)、木板房( 1 间),合计 26 间; 另有防空洞( 2 座)、鱼池水塘( 1 座)、大小花园( 2 座)等。 原租用方 抗战胜利后,加拿大驻华大使馆 租用 ( 1946.4.1-1949.10.1 ) 。 老妈听说郭兄弟落入泳池,但周边仅美国大使馆有泳池,其他民国洋房均无。 使馆系租用,也不可能擅自开挖增建泳池,故推测落水处为原建鱼池。   加国退租 后,该房产归华东军区 管理,后长期为地方、军区司令部首长住房,整理如下: 1 、 柯庆施旧居 1953 年初,为迎接毛主席第一次视察南京( 2.23-25 ),柯庆施与唐亮商谈后,决定领袖下榻在西康路 33 号后院三幢二层小楼。 但当时这里...

【南京访古录】聚宝桥石狮

图片
聚宝桥石狮 作者:程逺 2017年7月27日午饭后,邵磊兄带我漫步宫后山,临近东便门内草丛里一字排开三件石刻。 1、石狮一件,双前肢残缺,从左前肢残存的小狮子可知,该石狮为雌狮。 2、石底座一件,残。 3、桥头抱鼓石栏板一件,上刻如意卷云纹。 以往也曾闲逛至此,若非高人指点,看过也就罢了,无从知其所以然。 今日幸得邵兄赐教,这些石刻是2000年左右,秦淮河长干桥段清淤时出土,从出土位置、造型风格判断是明代聚宝桥遗存。重点说说这尊石狮。 江南不乏古桥桥头保存石狮旧物,比如著名的苏州宝带桥。 但遗憾的是,现今放眼整个大南京地区,并无桥头石狮保存的实例。 长干桥,只在明代称“聚宝桥”,想来是因明初新建聚宝门而改名,方志文献中也无其具体样式记载。 纵览金陵图景画作:郭存仁《秦淮渔笛》,陆寿柏《长干春游》,高岑《赤石矶》、《长干里》,韵生《长干故里》,陈作仪《长干里》等,可知明清时期的长干桥为三孔石拱桥,以上画作中桥头均无石狮。 现在常见石狮多为守门石狮,该石狮是否可能是周边寺院或民居门前石狮? 《南都繁会景物图卷》图中几处石拱桥,桥头也无石狮,只在一放置兵器架的大宅门前有对石狮。 从常理判断,虽然大报恩寺说是紧邻聚宝桥,实际还有段不远的距离,要把山门前笨重的石狮扔到秦淮河里,非刻意为之不可。 故桥头石狮因战乱或年久失修,从原位自然落入河中更为合理。 通常桥头两端会各置一对石狮,共四尊石狮,如今仅存一件,当属珍贵。

【南京老照片】家父与郑斯林

图片
2022年5月20日,520一个喜庆的日子,新闻却在当天刊发郑斯林讣告,此时距他去世已过十来天,不知何故延迟? 1996年9月10日,祖父去世。9月13日,时任省长郑斯林来到牯岭路祖父家中吊唁。 上图,左郑斯林,右家父,在一楼会客厅交谈。 郑背后靠左的书橱,还是解放初祖父家住西康路48号,与西康路33号对门,从美国大使馆分配到司徒雷登办公室的书橱,侧面仍保留英文标签贴纸。 该书橱现存老宅,搬家时我不同意扔垃圾。 左上角墙上挂的横幅篆书“宁静致远”,书者是祖父好友海安仲贞子先生。 横幅对面墙上,还有仲先生对联篆书“千秋笔墨惊天地,万里云山入画图”,从我记事起就一直悬挂。 上图家属与郑斯林在一楼会客厅合影。 左一小娘、左二大娘、左三家父、左四郑斯林、左五大姑妈、左六二姑妈。 小娘左侧还有一人,镜头不够未摄入,或许是三姑妈吧。 背景一楼阳台外院中的白沙枇杷树,在家父的悉心照料下,每年此时都是硕果累累,好吃得很。 上图左郑斯林,右施兆祥。 这是在一楼进门左手、祖父晚年的卧室,临时改成灵堂,正在瞻仰祖父遗像。 上图右,我不认识,请教住院的家母,其单位同事先指认是省府的潘副秘书长,后被否定;其单位院长说认得此人,一时记不得名字,努力回想终于想起来,时任省府办公厅副主任。家母亦认得该领导,确认院长回忆无误。 如今父母皆在医院住院治疗,家父住院已近一年,祝父母早日康复。

【南京老照片】我和外曾祖母

图片
我和外曾祖母 作者:程逺 2022年2月4日大年初四,是母亲的奶奶、我的外曾祖母生日。 我的生肖观点,立春和大年初一,哪天靠后,哪天才是旧历新生肖年的开始,所以是日才进入壬寅年。 母亲不记得她爷爷的生日,但因奶奶生日在过年,所以印象深刻,本文系母亲的回忆。   上图是我的满月照,外曾祖母怀抱着我。 拍摄时间:1980年代初。 拍摄地:南京市东铁管巷,外公家中。 拍摄者:张学军,我的先三姑父,他家当时住小王府巷1号,较近,关键是有照相机。1993年不幸因公殉职。 外曾祖母名讳廖佩兰,今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临海镇八大家人。 廖家系名门望族,祖上从广西迁盐,与廖仲恺同支。 家族后辈中,老四(母亲叫老舅爹,爷爷叫爹爹)的儿子廖志坚(早年上学工作时,户口一直落在外公家),欧莱雅亚洲区总代理。 1959年1月20日,外曾祖母的次子、革命烈士葛光宗(外公二弟)因病去世。 外公和二弟感情最深,烈士弥留之际,直到外公赶到病房门口,兄弟四目相交看上最后一眼方才闭目。 外曾祖母遂作为军烈属当选白下区人大代表。 人大代表有作报告的任务,但她是文盲,不能自主读书看报,都是由我的小姨、小舅(主要是小舅)念给她听,她甚至能滚瓜烂熟地背诵《老三篇》。 外曾祖父葛步时,大约1977年左右(母亲刚参加工作)去世,享年约80岁。 外曾祖母说她从小受三座大山压迫,长大还要受家庭压迫,生儿育女、相夫教子,每天照顾家人,还要烧饭做家务,劳累不可终日。 丈夫去世,她终于可以不受压迫,追求妇女解放了。 办完外曾祖父的丧礼,她即买了69元的飞机票,飞广州女儿家玩去了。 1981年,外曾祖母住在北京西路小儿子家,距离牯岭路母亲婆家很近,母亲邀她来家玩,她说气力不足就不去了。 1982年夏,她回到东铁管巷外公家,下到院中天井有三层台阶,少跨一级,加之裹小脚,不慎摔倒骨折。 母亲获悉后,回医院找人,正巧同事徐鑫荣医生在传达室(学校放暑假),徐医生便自告奋勇来给老人治病。 徐鑫荣,美国留学海归,原江苏省人民医院ICU主任,夫人是原铁道医学院妇产科主任。 他是1965届医学院毕业的老大学生,家住牯岭路,每晚为抽烟都要出门倒垃圾。 1982年他考研政治0分,母亲找到三婶王乃禧(南师大教授),帮他找来政治复习题,次年考中王一塘(胸外科主任)的研究生,脱产读研。 母亲写了娘家地址,他骑自行车一路找来,先误走平家巷8号,邻人又...

【南京老照片】祖父与江渭清

图片
祖父与江渭清 作者:程逺 ·缘起 自2021年6月18日至今,老爸入院已近半年,我自无心作业,一些不熟悉人士的约请也都推辞了。 2021年12月2日晚,诸葛兄转了电视剧《开国元勋朱德》最后一集的剪辑片段,其中有一节,文革中朱老总在家请江渭清吃饭喝五粮液的场景,诸葛兄言饰演江老的演员不像啊。 半年来老爸已转院三次,现住医院靠近老宅,上月老妈说老宅还有两本祖父的相册,上周拿回家一看,其中恰有两张祖父与江老的照片。 这两张照片非同于其他工作照,而是生活照,但对于照片地点,我和老妈的回忆有别。 ·老妈回忆 老妈认得片中屋内摆设是二姑父家,时间应是八十年代中后期,他家刚从红庙旧宅搬到后半山园新宅,尚未装修。 二姑父家老爷子是老红军,和江老来自湖南平江同一个村,两人是地地道道的同乡,一起走上革命道路,所以才有这么大面子请动江老来家。 江老夫人徐敏,1980年代出差天津时,突发疾病不幸去世,失去女主人后,江老便很少在西康路坡顶的家中请客。 ·照片细节 上图照片1,左江渭清,右祖父。 看着装棉衣是冬季。 二老当间板凳后墙旮旯戗着一根手杖,是1980年代初,二姑父给祖父淘来的,整根木雕颇有讲究。 祖父的一条腿略有些跛,是因文革在五七干校接受批斗、每晚直接睡卧地面,受伤再加风湿性关节炎落下的残疾。 自我记事起,祖父行动时就始终拄着这支手杖,现为大姑妈珍藏。 上图照片2,左江渭清,右祖父 一张圆桌,五人举杯,酒是扁瓶的洋河,比不了朱老总的五粮液。 江老诠释了要想健康和长寿,抽烟喝酒吃肥肉。 墙上挂着数幅名家字画,草书看落款是林散之,写的是绘画皴法。 ·我的回忆 记得那是儿时的某一天,我正在牯岭路家中,上午约十点,祖父接江老来电,邀请当天中午去江老家吃午饭。 因是临时通知,祖父并无准备,急忙通知驾驶员汪伯伯过来接他。 午后祖父回家,言说当天是江老过生日,只小范围邀请了四位老同事小聚。 没过几天,家中就收到了这两张照片。 二姑父家红庙旧宅是栋民国洋楼,院中有个喷泉水池,二姑父会拿个乒乓球放在喷泉上,用电闸控制升降,逗得我好不开心。 后半山园新宅,过去城墙留了个残缺的隘口,我常徒手攀登上城墙。 他家老爷子,因革命身体不佳,解放后挂职交通厅副厅长,很早就离休修养了。我每次去他家,上次去老人说记得我,下次再去就不记得我了,下下次去又记得了,再去又不记得了,总是间隔如此。 儿时老妈带我去玩,有时二姑...

【南京老照片】母亲(和我)与胡乔木

图片
母亲(和我)与胡乔木 作者:程逺 今天是父亲古稀大寿,因本轮禄口机场破防的新冠疫情,医院严格管控禁止家属探视,不能为住院的父亲庆生,谨作此文聊表寸心。 今年是中共建党百年,中央号召全社会学习“四史”,非指传统的《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而是指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故而近日,我完整收听了南大已故高华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录音,近13个小时。很遗憾该课程尚未讲完,高先生已去世十年了(2015年10月18日,我等一行四人寻访其墓),课中提到了胡乔木(下简“首长”),有感作此篇。 一、片中人物 这张照片(下图)拍摄于1981年9月11日,地点“六一工地”(今伊邨饭店),片中人物识别如下: (一)前排坐者 左1(女),谷羽,首长夫人。 左2,方方,首长小孙子。 此行首长带了三个小孩,外孙女林林(音)七岁,孙女圆圆五岁(孙女很厉害,可以搞定外孙女),孙子方方二岁。三个小孩住在上图背景房屋左侧套间。 小孙子很粘爷爷,他只要远远瞧见了爷爷,定要警卫抱到爷爷跟前,为此警卫还受到首长批评,真是抱也不是,不抱也不是。因孙女、孙子的父母闹离婚,主要由奶奶照顾。 据百度百科“谷羽”词条文末介绍:“她偶然也倾吐一点心中的遗憾。她和乔木同志十分钟爱他们的小孙子方方。方方长得漂亮,活泼可爱,每天从幼儿园回来,谷羽都要看看孙子。在她全神贯注地投入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时,她无暇顾及孙子而家里又没人照管。方方患腮腺炎,高烧昏迷时间过长,送医院时已不及抢救而致残。她说过,如果不去抓高能,或不那么投入,方方也许不会有此结果。” 左3,首长。首长夫妇住在上图背景房屋右侧套间。 毛主席来宁时,嫌中山陵5号1号楼层高有点矮,住得憋屈。之后许世友便兴建此处,层高很高,迎合上意。 (二)后排站者 左1,警卫员。 左2,警卫员,他是几名警卫的负责人,仅他可以进入首长房间,其他人等不得入内。 左3,首长保姆。 左4,警卫员。 警卫员们日常休闲就是打牌,输了钻桌肚。 左5,公安厅警卫处老警卫员。 他夫人是公安厅幼儿园的保育员,我三岁上幼儿园时,一直是她喂饭照顾我。 左6(女),南京饭店服务员。 她与母亲一样新婚燕尔,负责照顾首长家的三个小孩。 左7,陈中笑,时任省委办公厅主任。 他每周例行来检查一次,会给省委领导捎话,先传达给母亲,再由母亲找时机转达给首长。 这张照片可能就是他当...

【南京老照片】祖父与李士英

图片
祖父与李士英合影照 作者:程逺 2021.4.30上午,我在金陵图书馆4楼文献基藏室查资料,这也是新冠疫情以来,我首次去图书馆。 看见书橱中有《李士英画传》,此书并不在我当日所列书单中,从中意外收获一张祖父的照片,这又是家族相册中没有的(下图)。 该照单独列在书中P231页,占据整页,原注(大意):“李士英与祖父(左坐着,原省人民委员会秘书长)同身边工作人员及亲属合影”。 我不用看注释,一眼即能认出祖父。但书中未说明拍摄时间、地点、片中其他人物。 晚上回家后,我将此照请示父母,又请母上转家族微信群,请长辈们辨认图中人物,惜皆不识。我只好凭个人印象,试析一二。 前排坐者:左一祖父,左二李士英(生平详见百度)。 祖父的行用名并非本名,系参加革命时所用化名。 感谢照片拍摄者及工作人员,为照顾二老,还特地搬来两把椅子。 片中共八男五女13人,男同志中仅祖父一人不戴帽,祖父平时的确没有戴帽习惯。 后排站者:左一女、左二男、左三女、左四男,可能是两对老夫妻,皆不认识,待考。 左五戈平,站在祖父背后戴眼镜者,司法厅原副厅长、李士英的老秘书。 1980年代中期,祖父离休后改任中国法学会副会长、省法学会会长,戈平是副会长。 他与李老都戴着帽子,不仅是天冷,更因上年纪后谢顶的缘故。 那时他来家频繁,我喊他戈爷爷,经常为他开门,尤其对他那副啤酒瓶底般的深度老花镜印象深刻,他们常要商讨工作事宜。 北京西路的司法厅新大楼刚建成,我听司机汪友华伯伯说,祖父在17楼有办公室,一直缠着祖父带我去开开眼界。但祖父极讲原则,从未带我去过。 只带我去过一次法学会的办公室,似在北京西路的华东饭店小区,一栋普通单元楼一楼。 想来司法厅是重要机关,法学会不太要紧吧。 前不久同学老王告诉我,新公布的正部级单位,中国法学会位列最末。 左六李光华,站在李士英背后,李士英长子。 母上与李士英的小女儿李小英(原公安医院院长)相熟。 母上认为“小英”之名,“小”指其为李老小女儿,“英”指李士英,如同李鹏儿子李小鹏。 我推测“光华”之名,是否如同温家宝总理今年初发表怀念母亲文章《我的母亲》所述,其早夭大哥生于1938年抗战初期,“爷爷给他取名‘光华’(光复中华之意)”。 左七王云,李士英夫人,全国妇联原书记处书记(副部长级离休)。 左八戈平夫人?左九男、左十女、左十一男,皆不认识,待考。 李老在其晚年照片中多拄拐杖,此片则...

【南京名人墓】顾璘墓1

 贾西村顾璘家族墓访谈录 作者:程逺 2021.4.26下午,我与钙兄在南京市西善桥街道油坊社区党群服务中心5楼,采访了原位于贾西村“顾璘墓”(原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的坟亲家。 是日上午,因秦淮新河展,通过朱向东(西善桥街道二级调研员)-姚大龙(油坊社区书记)-马主任(女,油坊社区主任)-张生光(原西善桥文化站老师),多方联系,了解到坟亲家的儿子张斌,正巧是社区工作人员,马主任离开会议室打电话时正好碰上,请他联系其父下午2:00座谈。 张生光老师说,顾永宁(顾璘22代孙)给他看过顾璘墓志拓片,薄薄一张宣纸,上面铭文密密麻麻。 该墓志一合原石现存南京市博物馆。之前我搜集顾璘墓资料时,国家图书馆官网、中国金石总录、《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徐国卫捐赠石刻拓本选编》也曾见过,正是江宁顾氏旧藏拓本,惜像素不高。 据墓志,顾璘墓在彭城山,大约今江宁区淳化镇,大连山-青龙山一带。 贾西村“顾璘墓”出土墓志可知,实乃顾璘的祖、父二代家族墓,而非顾璘墓,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命名错误。 坟亲家亦称该墓为“顾璘墓”,本文按照约定俗成将错就错,加引号以示区分。 中午在社区就餐,一大圆桌工作餐,伙食不错。 我与钙兄利用午休时间,到西善桥老街逛逛,拍摄位于南河上的“西善桥”,地名碑立在桥西。 据张老师,此桥应为“善桥”,旧西善桥在今西善桥西南堍。 下午2点回到社区会议室,坟亲家已就位。 张生勤(下简“张”),1940年生,今年81岁,健康偏瘦,思维表达清晰。 他世代为贾西村人,至少从其太祖母一代就为顾家守墓至今,解释自己名字:“生活简朴,勤俭持家”,正是一位淳朴劳动人民的写照。 贾西村拆迁后,他就地安置,就住在社区办公楼南面的小区。 参加座谈的还有一位退休的职工工厂老书记王敬芝(下简“王”),70岁,也是本村人,拆迁后安置在岱山新城,下午开车过来,作了补充。 我整理访谈内容如下(钙兄录像): 张:印象最深的是1950年代初,顾家人上坟还是骑马来的。 墓前长长的墓道叫“神路”,入口处是第一座石牌坊。 我:当地地名叫什么?神路朝向?牌坊几根柱子? 张:当地叫“顾家桥”。入口牌坊朝北,神路往东南方进入。 牌坊中间二根大柱子,两侧还有二根小柱子。 我:西北-东南走向。四柱三间坊,牌坊上有屋檐么? 张:只中间一间上有屋檐,二侧都是平的没屋檐。 过牌坊向东南约80米有一座桥,就叫“顾家桥”,以此桥为地名。...

【南京名人墓】董教增墓3

闽浙总督董教增墓志考 作者:程逺 一、各本不同处 董教增墓志铭,当严格遵照董教增墓出土的志石(及拓片)。 除此以外,文献中还有几本收录墓志铭: (1)《因寄轩文集》收录墓志代笔原作者管同,下简“管文”。 这应该是墓志原文,与墓志有些出入,墓主三代未填讳。 (2)《碑传集》收录墓志署名作者汤藩,下简“汤文”。 该版较原文已有改动,与志石几乎一致,显然经过汤藩修订,墓主三代已填讳。 (3)《新中国出土墓志•江苏•贰•南京》收录释文,下简“新文”。 新文未严格按照志石,错误较多。 现将志石与以上三本不同处列举如下(小标题为志石原文): 1、“董文愙公” 董教增谥号“文恪”,但志盖篆书并非左右结构的“恪”,而是上下结构的“愙”。 新文将“愙”释作“恪”不妥,当以志石为准。 2、“皇清誥授榮禄大夫” 管文误作“光禄大夫”,正一品。董教增官至从一品,当为“荣禄大夫”。 3、三代名讳 志石“曽祖諱志道,祖諱法泰,本生祖諱法建,考諱以學”。 管文三代未填讳,作“曾祖某,祖某,本生祖某,考某”。 4、“晚始得貢” 释文误作“晚使得貢”,显然是输入法连拼错误。 5、“貴顯𧹘奕” 释文误作“貴顯恭奕”。 原文指“赫奕”,“赫”异书,释文释读错误。 6、“分城廵緝” 释文误作“訓緝”,拼音输入法选字错误。 7、“命籑入則例” 汤文作“命纂入則例”。 8、“公既至,(脩棧道,汰蠹胥,弛榆林邊外采𡑯之禁,併鳳翔監課扵地丁,)壹意撫民” 汤文缺括号内容。 9、“弛榆林邊外” 三文皆作“馳榆林”。 10、“帥師往剿” 汤文作“帥師進剿”。 11、“嘗署浙江” 释文误作“當署浙江”。 二、董教增墓志考 1、董教增行状 通常墓志请铭,由亲朋好友奉逝者行状,墓志铭主要内容即依据行状。 据《柏枧山房文集》卷十《记棚民事(癸未)》:“余为董文恪公作行状,尽览其奏议”。 从描述看理应有《董教增行状》,作者梅曾亮。 从文集排版顺序,时间为道光三年(癸未)初,即董教增卒后一年,但《柏枧山房文集》并未收录此文,待考。且道光四年(甲申),其又作《董文恪公诗集叙》。 管同为汤藩代笔的《董教增墓志》作于道光三年初,因此我推测行状或尚未及作文,而管文已出。 2、董教增生卒 生年未载;按墓志,道光二年七月二十六日(1822.9.11),薨于上元里第,年七十三。 推测其生年为1749或1750年。《国朝先正事略·董文恪公事...

【南京名人墓】董教增墓2

  闽浙总督董教增墓志 作者:程逺 据《新中国出土墓志·江苏·贰·南京》,收录董教增墓志一合拓片、简介及释文。 董教增墓志为石质,志、盖约长 87cm 、宽 87cm 、厚 10cm ,志有裂纹。 1949 年后出土,具体时、地不详。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征集。现藏南京市博物馆。 但据邵磊兄《 < 新中国出土墓志·江苏 ( 贰 ) 南京 > 在信息著录方面的疏误》:“按,该墓志系南京市博物馆于 20 世纪 70 年代后期在位于南京雨花台区西善桥泰山大队的董教增墓中发掘出土。其时,董墓前神道两侧尚存石马一对。” 一、董教增志盖 盖文 7 行,满行 4 字,共 28 字,鄧廷楨篆书。 程逺标点,并据志盖拓片重新辑录如下: 皇清誥授 / 榮祿大夫、 / 振威將军、 / 兵部尚书、 / 闽浙总督、 / 董文 愙 公 / 之墓誌銘。 二、董教增墓志铭 《碑传集》卷七十四末篇,收录湯藩撰《荣禄大夫、振威将军、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闽浙总督董文恪公教增墓志铭》。 邵磊兄已指出,虽然墓志署名作者为湯藩,但实际作者并非湯藩,而是由管同代笔。 《因寄轩文集》卷二,收录管同著《光祿大夫、振威將軍、兵部尚書、都察院右都御史、閩浙總督、董文恪公墓誌銘(道光三年    代)》,管同系墓志书者鄧廷楨幕僚。 志文 40 行,满行 50 字,共1609字,鄧廷楨正书。 程逺标点,并据志铭拓片重新辑录如下(红字为释文有误处,后文再考): 皇清誥授榮禄大夫、振威將軍、兵部尚書、都察院右都御史、閩浙摠督、董文恪公墓志銘(幷序): / 賜進士出身、中憲大夫、江安𥆳糧道、年愚弟湯藩譔、并篆蓋; / 賜進士出身、通奉大夫、前江覀承宣布政使司佈政使、姻愚姪鄧𢌜楨書。 / 董公諱教增,字益其,又字觀橋,江蘇上元人也。曽祖諱志道,祖諱法泰,本生祖諱法建,考諱以學。三世以公貴,並 / 誥贈榮祿大夫、振威將軍,如公官。公考用績學,為名諸生,晚 始 得貢,司訓贛榆,位不稱徳,遺慶扵公。生七嵗,能全誦《五経》。十九,補諸 / 生,為少詹事錢公大昕𠩄器重,解釋《漢書》數十事,錢公擷入《史攷異》中。乾隆四十五年, / 純皇帝南巡,公獻詩賦, / 欽賜内閣中書。五十二年,成進士,殿試一甲弟三名,授軄翰林院編脩。公自為諸生,厳正自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