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老照片】我和外曾祖母

我和外曾祖母

作者:程逺


2022年2月4日大年初四,是母亲的奶奶、我的外曾祖母生日。

我的生肖观点,立春和大年初一,哪天靠后,哪天才是旧历新生肖年的开始,所以是日才进入壬寅年。

母亲不记得她爷爷的生日,但因奶奶生日在过年,所以印象深刻,本文系母亲的回忆。


 

上图是我的满月照,外曾祖母怀抱着我。

拍摄时间:1980年代初。

拍摄地:南京市东铁管巷,外公家中。

拍摄者:张学军,我的先三姑父,他家当时住小王府巷1号,较近,关键是有照相机。1993年不幸因公殉职。


外曾祖母名讳廖佩兰,今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临海镇八大家人。

廖家系名门望族,祖上从广西迁盐,与廖仲恺同支。

家族后辈中,老四(母亲叫老舅爹,爷爷叫爹爹)的儿子廖志坚(早年上学工作时,户口一直落在外公家),欧莱雅亚洲区总代理。


1959年1月20日,外曾祖母的次子、革命烈士葛光宗(外公二弟)因病去世。
外公和二弟感情最深,烈士弥留之际,直到外公赶到病房门口,兄弟四目相交看上最后一眼方才闭目。
外曾祖母遂作为军烈属当选白下区人大代表。
人大代表有作报告的任务,但她是文盲,不能自主读书看报,都是由我的小姨、小舅(主要是小舅)念给她听,她甚至能滚瓜烂熟地背诵《老三篇》。

外曾祖父葛步时,大约1977年左右(母亲刚参加工作)去世,享年约80岁。
外曾祖母说她从小受三座大山压迫,长大还要受家庭压迫,生儿育女、相夫教子,每天照顾家人,还要烧饭做家务,劳累不可终日。
丈夫去世,她终于可以不受压迫,追求妇女解放了。
办完外曾祖父的丧礼,她即买了69元的飞机票,飞广州女儿家玩去了。

1981年,外曾祖母住在北京西路小儿子家,距离牯岭路母亲婆家很近,母亲邀她来家玩,她说气力不足就不去了。
1982年夏,她回到东铁管巷外公家,下到院中天井有三层台阶,少跨一级,加之裹小脚,不慎摔倒骨折。
母亲获悉后,回医院找人,正巧同事徐鑫荣医生在传达室(学校放暑假),徐医生便自告奋勇来给老人治病。

徐鑫荣,美国留学海归,原江苏省人民医院ICU主任,夫人是原铁道医学院妇产科主任。
他是1965届医学院毕业的老大学生,家住牯岭路,每晚为抽烟都要出门倒垃圾。
1982年他考研政治0分,母亲找到三婶王乃禧(南师大教授),帮他找来政治复习题,次年考中王一塘(胸外科主任)的研究生,脱产读研。

母亲写了娘家地址,他骑自行车一路找来,先误走平家巷8号,邻人又指路,方才摸索到家。
母亲那一整个星期都没得空回娘家,徐医生可是天天来给老人看病。
老人看到医生时,就夸徐医生医术高明,治疗得当;徐医生一走,老人就开始骂他。
怎么回事?原来他要求老人伤筋动骨必须睡板床,就在她床边现搭木板做了张简易板床。
他每天来,只要看见老人睡在床上,就把老人抱到板床。
老人睡不惯板床,他一走又让家人抱回床上,故此每天当面夸他,背后骂他。

可惜老人年事已高,医药罔效,从她跌跤到去世只有42天,享年83岁。
老人遗嘱,死后仍要追求解放,坚决不予丈夫合葬,而是骨灰单独撒江。
撒江时间约是转年的五四青年节,撒江的船与日后吴贻芳骨灰撒江为同一艘。
外曾祖母真奇女子也。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南京访古录】聚宝桥石狮

【南京名人墓】谷壽夫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