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七月, 2019的博文

【肥西名人墓】張樹珊墓1

图片
張樹珊墓表、張樹珊墓志 作者:程逺 張樹珊墓除神道碑外,从文献记载看,还有两通重要碑刻,墓表和墓志,不知实物尚存否? 一、張樹珊墓表 《退一步斋集》卷二(哈佛燕京图书馆藏,光绪十八年聚珍本),收录方濬師撰《記名提督、廣西右江鎮總兵、宮保張勇烈公墓表》,全文辑录如下(程逺标点): 大畜乃二陰之卦,其象曰:天在山中,蓋自《臨》、《遯》來,皆浸而長也。臨二陽浸長以逼陰,遯二陰浸長以退陽。陰陽浸,故一則曰有凶,一則曰不可大事至。大畜之上九,通達無礙而占,遂爲何天之衢,亨。道大行矣,亨則不凶,道/大行則可大事。嗚乎!孰謂陰陽之理易言哉。合肥張勇烈公,既葬肥西、潛山、華城寺西、王家大塋,李公鴻章爲埋幽之文,已詳其事。貫功績未幾,陰流入壙。公之孤雲逵,惄焉憂之,遵晦翁遷葬韋齋例,另延地師,得官亭鎮西北、白馬廟下,僉云吉。乃卜光緒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啓公柩窆焉。今年,雲逵來乞表墓。濬師於“楊曾廖賴”諸書茫然弗解,惟讀郭璞《經》。土者,氣之體,有土斯有氣。氣者水之母,有氣斯有水。數言益信,土形氣形,相因而生,不誣也。公改葬之所,枕丁岡而面黃墩,穴有太極圖/暈,闊三尺,逕三尺又七寸,五色斑斒,龍從西南蜿蜒數十里,至結穴處,而大水匯於岡墩外。穴之內堂圓如掌珠,形勢如此,是足異已。嗚呼!公起布衣,提一旅師,東征西剿。殷家畈築堡練勇,實淮軍之首基。官亭一役,亳州捻首張樂行幾成擒。今公遷忠魄於官亭,風馬雲車時一來往,猶有感於昔年百戰威聲乎!同治五年,逆酋任柱新敗,逃至德安,公適率師至,兵單賊衆。然非守土吏,窮寇勿追亦循古法耳,徒以江介肅清,鯢鯨就築,不欲留么麼小醜。稍厪/ 聖懷,而帳下健兒不滿三百,以之敵數千蛇虺,雖人人賁育,烏能有濟。於是新家閘一戰,而將星隕矣!軍興以來,士巧於仕宦,藉軍營收名利,有擢至監司,開府辭而不居,擁衆自固。遇大寇必避,遇小寇則虛張,捷音專閫。武人又往往畏縮如婦女,惟知攘功掠美,迨力迫勢窮,不得已身膏鋒鏑。/ 朝廷褒獎,自不能區別於其間,而朽骨黃泉,對公能無愧色耶!公功列/ 國史弗縷述,謹述其遷葬之地與歲月,俾雲逵揭之阡。公死事,年甫四十有一,在同治五年十二月二十一日,距公遷葬日恰二十年,當亦公靈爽式憑歟!公用軍功官至廣西右江鎮總兵、記名提督、悍勇巴圖魯、贈太子少保、予諡勇烈,世襲騎都尉兼一雲騎尉。祖傑、祖父蔭穀,庠生,皆贈一品。妣孫,...

【南京访碑录】張樹珊神道碑2

图片
張樹珊神道碑2 作者:程逺 張樹珊,《清史稿》卷四百十六·列传二百三有传,官至正一品(武阶),与其父、兄同为淮军创始人。 这些年来,我遍寻南京清代一品官墓,目前已知一位正一品墓,靖逆侯張謙墓(浦口);六位从一品墓,刘继禄墓(湖熟)、鲍虎墓(六合)、梅瑴成墓(句容)、董教增墓(西善桥)、秦承業墓(尧化门)、鄧廷楨墓(仙林)。 虽然張樹珊墓在安徽肥西,但此番所见張樹珊神道碑,与張紹棠神道碑等合肥張氏墓碑都因故滞留南京,也不枉多年寻觅。 ·《张樹珊神道碑铭》勒石版 上次回来核对碑文,发现实际碑文与文献记载有些出入。 2019年3月10日,我趁中午人少再次来到碑前,带着抄录的文献记载的碑文,现场核对。 是日晴朗,阳光充足,照在碑上却是白花花一片,不易识读。 需将目光贴近碑面,随着光影变化不断调整角度。 即便在已经掌握碑文的情况下,又花了近三小时,方才核对完毕。 两次现场观碑,都有不少游客路过驻足,却不明所以,仅有两位向我询问。 现将勒石版辑录如下(程逺标点,红字标注两版区别): 誥授建威将軍、記名提督、廣西右江鎮緫兵官、捍勇巴圖魯張公,諱樹珊,字海柯,安徽合肥人。  贈光祿大夫、建威将軍之子,今兩廣緫督、卓勇巴/圖鲁之弟也。咸豊三年, 粤賊 、捻賊為亂,江淮數千里無完土。公隨父兄,團練鄉勇,淮軍之興,自張氏始。公以親兵二十八人,擊賊巢縣,擒斬 偽五尚/書 ,克復來安、潛山。至太湖,所部五百人,遇賊陳玉成眾萬人,與戦,公軍糧、火藥皆盡。賊屯隄上,公率敢死士百人,緣隄下蛇行入賊中,大呼殺賊, =/大驚潰,悉遁去。同治元年,今大學士、肅毅伯李公,治兵江南,公兄弟 與劉公銘傳、潘公鼎新、周公盛波,皆以名=其軍,曰:樹軍、銘/軍、鼎軍、盛軍者也。公與諸軍擊賊,克青浦、嘉定、常熟,賊皆降。福山賊降而復叛,攻常熟。公以舟師至,風潮震盪,無泊舟地,登岸欲結營,而賊大至,公/與鏖戰,竟破之。移兵克江陰、無錫、常州。又從曾文正公,擊捻賊扵魚臺、沙河、許州,皆敗之。又敗賊扵豊、扵定陶、扵曺,追賊扵汝甯。曾公國荃檄公援/徳安,至 新家閘 ,賊綿亘十餘里, 隔水而陳 。公麾兵渡水,殺賊無筭。賊奔,窮追,而賊橫走,截公軍後。公力戦至夜半,馬立積尸中不能行,下馬鬥,死,同/治五年十二月二十一日也,春秋四十有一。事聞,  贈太子少保銜,  賜...

【南京访碑录】張樹珊神道碑1

图片
張樹珊神道碑1 作者:程逺 ·缘起 張樹珊,简化字作“张树珊”。 南京现存不少古旧碑刻,现代未再著录,本篇即其中之一,开启“南京访碑录”系列。 本文分为《張樹珊神道碑》、《張樹珊墓表》、《張樹珊墓志》、《張樹珊墓》等几篇。 按我的分类本应归于“【合肥名人墓】張樹珊墓”标题下,但该墓旧志、文普皆无载,早年又经迁葬,现存不确定,故以南京现存其神道碑为主导。 2019年1月10日,雨,我与钙兄相约朝天宫,参观《手铲释三城》文物展。 当天上午9:00开馆,我等候钙兄时,在朝天宫大成殿东侧、成化《奉敕重建朝天宫碑》背后,看见此碑。 以往此处靠东墙下,一共平摞着三通大碑,最上方还置有两件碑额,得有数十年了,上次参观时还照旧,应是近期才挪动。 通过观察照片,对比碑身细部及榫头特征,可知原来下面一通,仍在原位,底部新垫了几根木条,用来缓冲地面压力,因正面朝下,无法识读; 上面一通,体量最大,被挪至南侧,用蓝色防水布包裹严实,无法识读; 中间一通,连同两件碑额,均被挪至西侧,正面朝上,碑文重见天日,遂有本文。 ·保存状况 既然此碑滞留南京,想来南京就是此碑石材及制作的原产地。 石料是本地典型的石灰石,石质不算好,正面已起石筋。 碑文字口较浅,石筋穿过部分呈白色,不易识读。 此碑像好太王碑一样,碑额、碑身都曾被石灰涂抹,后虽经清理,局部仍有石灰残留。 碑面现有几道较深的白色刮痕,应为近期挪动时的人为破坏。 想起江宁博物馆馆藏沐英墓前一对武将,在移动过程中,先后断为两截。 文物部门监守自残文物的案例屡见不鲜,多隐瞒不报,必须批判。 石刻看似结实,实则脆弱,一旦破坏,亦不可再生。 现在能将原本简单粗暴摞在一起的几块碑,挨个平置,加装护栏,方便参观,实属进步。 ·《張樹珊神道碑铭》文献版 是日雨水打湿碑文,便于识读。 初见碑文起首墓主名款中的“張公”二字,我先入为主,下意识当作早几年从下关永宁街移入馆藏的《張紹棠神道碑》。 观此碑文金石气息浓重,明显出自大家手笔,勒碑上石后比俞樾书张紹棠碑观赏性更强,继续阅读方知此乃《張樹珊神道碑》。 当日要参观展览,不便耽搁,简单阅读、拍照后即离开,未加细读。 回来找到文献中的陳澧撰《記名提督、廣西右江鎭總兵官張公神道碑銘》,全文辑录如下(程逺标点): 誥授建威将軍、記名提督...

【南京名人墓】刘继禄墓2

图片
江宁湖熟邓府古墓石刻初探 ——“南京城市记忆”500期献礼 作者:程逺 ·前言 2018年11月3日,适逢忆版500期庆典,舒克老师让我也在学术单元说两句,自忖力有未逮便推辞了,宝贵时间留给大家,谨以本文献礼。 近年来,老夫寻访出现瓶颈,究其原因,乃以精力有限为借口,过于专注名人墓,忽视其他文物,思维定式局限,目光难免狭隘。 后受北山感染,他是文物、动物、植物,无所不涉及,视野开阔。 加之在山东平阴、浙江湖州两地,又受卓荦兄、大能兄影响,原来寻访亦可与陪伴家人兼顾,略偏重休闲,两不耽误。 饭要一口一口吃,欲速则不达,脚步放缓,反而走出新一片天空。 言归正传,我近年重点备案了几处在宁名人墓,黄得功墓、刘继禄墓、方苞墓、盧前墓、童寯墓,通过搜集资料、多方打听、积累经验,难度逐渐降低,指日可待。 之前在父母陪伴下,成功寻访张云鹏故居、萧秀墓石刻,这些都是以往自访必遇闭门羹的,此访邓府古墓亦获成功。 虽然之前写《熊赐履墓》、《董教增墓》等文时,数次提及刘继禄墓,但这次才到实地初探。 一、邓府古墓 2015年5月13日,我查阅《湖熟街道志》(2012)P280页“邓府古墓”: “在新跃行政村邓府村的小丘及农家墙角场边,现可看到不少破碎的石碑、华表、石兽等。这些破碎的石碑、石兽周围,曾葬有古墓。1976年被毁的1座古墓是清代赠荣禄大夫刘继禄提督之墓。刘殁于福建藩王之乱。今新跃窑厂敞棚中尚有较完整的墓志铭上下两方,是湖熟仅存的文物之一。” 时隔三年,2018年10月28日,是日秋高气爽,艳阳高照,万里无云,便是寻访好时节。 我陪父母江宁兜风,游览藏龙桥-天宝山藏龙寺-汤山七坊-马场山格桑花海-五城圩十字桥,之后前往湖熟镇,途经邓府,特进村寻访。 邓府古墓,今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湖熟街道新跃社区邓府村。 邓府村得名,与市内邓府山相似。 民国《湖熟镇地图》标注地名“鄧福里”,四邻各村:村北“汪唐里”、村东“窑頭”、村南“西建新”、村西“李家頭”。 《江苏省江宁县地名录》:“据出土墓志载,此处为明朝一姓邓官员的墓地,故称邓府。” 《江宁区地名志》沿用:“位于新跃社区南部。据出土墓志载,此处为明朝一姓邓官员的墓地,故称邓府。”《南京地名大全》未载。 这里就有个问题,邓府村的这组石刻,究竟属于明代邓姓官员墓,还是清代提督刘继禄墓...

【南京老照片】江苏通志编纂委员会

图片
江苏通志编纂委员会合影识读 作者:程逺 又到了看图识人环节。 1929年第3期《江苏革命博物馆月刊》刊登此照。 我看到时,本片附在纪念黄花岗烈士文后,没头没尾,亦无注释。 照片自题:“江蘇通志編纂委員會攝影/十八年/一月/十五日”;出版说明:“江蘇通志委員瞻園攝影”。 可知拍摄时间,1929年1月15日;地点,南京瞻园;人物,江苏通志编纂委员会。 本刊主编陳去病,时任江苏革命博物馆馆长、江苏通志编委。 初观本片,我仅识得其中五人:葉楚傖、柳詒徵、吳敬恒、劉三、鈕永建。 江苏通志编纂委员会名单(不完全统计):莊藴寬、吳敬恒、劉三、孟森、陳去病、陶惟坻、柳詒徵、朱文鑫、戴超、张相文、陳漢章、葉楚傖、金鉽、柳亞子、丁福保、丁寶書、陶葆廉、胡樸安、鈕永建。 成立之初,编委约有20人,但片中只有14人,前8、后6。 现据名单(如果都在名单中的话),对号入座: ·前排: 左1金鉽,左2陶惟坻,左3柳詒徵,左4陳漢章,左5莊藴寬,左6张相文,左7孟森(?),左8陳去病; ·后排: 左1葉楚傖,左2朱文鑫,左3戴超(?),左4吳敬恒,左5劉三,左6鈕永建。 ·注 合影当天,可能是江苏通志编纂委员会成立日。 问号人物不确定,我这里采用排除法。 片中显然没有柳亞子、丁福保、丁寶書、陶葆廉、胡樸安,还剩下孟森、戴超。 前左7没戴眼镜,这点和孟森不像;后左3面相是片中最年轻的,戴超不知生平、相貌,待考。 片中还有两组字,一在片正中、吴稚老背后墙上,乾隆御笔“瞻園”砖额;一在片右侧墙角,劭道人款一笔“乕”字碑。

【高淳名人墓】韓叔陽墓1

高淳明代韓叔陽墓备案 作者:程逺 2019年4月13日读书收获: 高淳凤山,明湖广按察司副使韓叔陽(简体字“韩叔阳”)及其家族墓,神道原有石羊2、石虎2、石马2等。 据说今仍有部分石像生散落村上,待访。 具体位置: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古柏街道韩村社区韩东村,小地名“中官坟”。

【南京名人墓】夏家鏞墓1

夏仁虎家族墓考1 ——夏仁虎家世辨疑 作者:程逺 简体字“夏家镛墓”。 1、夏家鏞墓 2019年7月8日,我看到《清封通奉大夫夏府君、夫人陶氏合葬墓志銘》,即夏家鏞(夏仁虎父)墓志一合拓片(下简“墓志”)。 据墓志,夏家鏞夫妇“葬于江宁尧化门外东山祖茔,曰‘杨树柯’”。 杨树柯既称祖茔,理当埋葬有夏家更多先辈族人,例如其父夏塽,乃至祖父夏昂等。 其兄夏家銑,洪杨之乱时作张继庚内应,事发夫妇一同被杨秀清杀害。 此地距甘家巷张继庚墓甚近,夏家銑墓(如有)或也在此。 因夏家名气最大的是夏仁虎,故以其冠名夏氏祖茔。 2、夏仁虎家世辨疑 有关夏仁虎家世的文章,多出自或引自王景山先生(下简“王氏”)。 王氏云“现在看到的关于夏家镛的材料极少”,显然其未见墓志。 其中不少说法与墓志记载冲突,我认为当以墓志为准,王氏文章需要更正,主要有以下几处: (1)夏家鏞父 王氏文中皆云“夏垲”是夏家鏞父、夏仁虎祖父,“夏塽”(夏爽)是夏仁虎叔祖?疑误。 据墓志,夏家鏞“考讳塽,与兄塏”,其父即夏塽;夏塏系夏塽兄、夏家鏞伯父、夏仁虎伯祖。 (2)夏家鏞兄弟 王氏云“夏垲生四子,依次为家镐、家锐、家铣、家镛”,前两者和后两者互为同父异母兄弟?疑误。 据墓志,夏塽二子,“长讳家銑”,指老大夏家銑;“公其仲也”,公指老二夏家鏞。 墓志称夏家镐为夏家鏞的“从兄”,因此我推测夏家鎬、夏家鋭二人当为夏塏之子;夏家銑、夏家鏞二人乃夏塽之子,前两者与后两者非同父异母兄弟,而是堂兄弟。 (3)封赠官衔 王氏云,夏仁虎七世祖夏立云,五品职衔,诰授“承政大夫”?疑误。 清代文武官散阶,没有承政大夫,正五品对应的当为“奉政大夫”。 王氏又云,高祖夏毅、曾祖夏昂,皆诰封“光禄大夫、刑部右侍郎”,“有两位官高刑部右侍郎,副部长一极(级,笔者按)了”?疑误。 夏垲诰封“光禄大夫、刑部右侍郎”;夏塽诰封“光禄大夫”? 墓志未载夏毅。夏昂、夏塏、夏塽皆未任职高官,唯一高官是夏家鎬,官至刑部侍郎。 “光禄大夫”正一品,刑部侍郎衔不可能获封此阶,侍郎正二品,对应的是“资政大夫”。 由此可知,夏家鎬官居正二品后,按制追封两代,夏昂、夏塏、夏塽系父以子贵获得荣誉头衔,并非实际职务,王氏有误。 (4)祖茔位置 王氏《夏仁虎年表》:“夏父葬于南京太平门外东山祖茔旁...

【南京名人墓】朱桂楨墓1

署两广总督朱桂楨墓备案 作者:程逺 1、王德神道碑拓 缘起,2019年7月1日中午,邵兄问我可有《王德神道碑拓》电子版? 已知公布馆藏此碑拓的有:北图、国图、史语所。 北京大学图书馆,有三种拓本,都是清拓,公布其一,邵兄说清晰度不高。 国家图书馆·碑帖菁华,小家子气,分辨率低。 中研院史语所,几种拓本,碑额、碑身分拓。 因无史语所阅览权限,只见其一缩略图,似乎与北图、国图不同。 对比以上几本后,我选择了中国金石总录,与国图似同一版,分辨率尚可。 据国图馆藏信息,王德神道碑拓,清拓本,張啓桂拓,章鈺藏拓。 另据文献,有朱緒曾拓本,不知与张拓本是否相同? 这样我开始关注朱桂楨(简体字“朱桂桢”)。 2、朱桂楨墓原址 顺便浏览了自建“王德墓”文件夹中以往保存的资料。 据甘熙云,王德墓侧,原有朱桂楨夫人范氏墓。 《金陵朱氏家集》:“葬神策门外清真寺侧”,即王德墓所在钟山清真寺,与《白下琐言》记载相符。 等朱桂楨死后,启墓合葬时,发现棺材泡在地下水中已朽,遂迁葬。 由此方知,南京王德墓侧,当为朱桂楨自选墓地,夫人范氏去世后先行入葬。 其长子朱照麟早卒,或也葬于此未可知。 3、朱桂楨墓迁葬地 朱去世时,过继侄壬之子朱鎮,作为次子承嗣。 朱鎮年方6岁,无从做主,朱墓迁葬事宜当由兄弟族人安排。 甘熙云,改葬于排头庵之北。 排头庵,清军与太平军战报有载,又作“牌头庵”。 此地名今已不见,请教九乡河水老师,经其指点,在民国汤水镇地图上,找到“牌塘庵”,有“卐”标志,当为寺庙。 据当时区划分界说明,出仙鹤门一路向东,以桂果园、袁家村、牌头庵一线等村为分界,“牌塘庵”应即排头庵,亦作牌头庵。 据《江苏省江宁县地名录》,解放后,牌头庵作为自然村,原属龙梅乡第一村,1950-1957年间废;后属江宁县其林乡袁家边行政村,在骆家边自然村东侧。 因区划调整,西岗街道近年新从江宁区划归栖霞区,今属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西岗街道西岗社区,仍在骆家边自然村东侧、今南京西岗汽车配件厂的厂区范围。 骆家边西侧还有朱家边自然村,与墓主同姓,可进一步调查。 4、朱桂楨墓规格 文革时排头庵庙房拆除,1977年在旧址上改建一幢二层“知青楼”。 朱墓在排头庵北,当在庙后,即龙王山南麓。 朱曾任仓场总督(户部侍郎兼职,正二品)、漕运总督(正二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