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访碑录】張樹珊神道碑1

張樹珊神道碑1

作者:程逺

·缘起
張樹珊,简化字作“张树珊”。
南京现存不少古旧碑刻,现代未再著录,本篇即其中之一,开启“南京访碑录”系列。
本文分为《張樹珊神道碑》、《張樹珊墓表》、《張樹珊墓志》、《張樹珊墓》等几篇。
按我的分类本应归于“【合肥名人墓】張樹珊墓”标题下,但该墓旧志、文普皆无载,早年又经迁葬,现存不确定,故以南京现存其神道碑为主导。
2019年1月10日,雨,我与钙兄相约朝天宫,参观《手铲释三城》文物展。
当天上午9:00开馆,我等候钙兄时,在朝天宫大成殿东侧、成化《奉敕重建朝天宫碑》背后,看见此碑。

以往此处靠东墙下,一共平摞着三通大碑,最上方还置有两件碑额,得有数十年了,上次参观时还照旧,应是近期才挪动。
通过观察照片,对比碑身细部及榫头特征,可知原来下面一通,仍在原位,底部新垫了几根木条,用来缓冲地面压力,因正面朝下,无法识读;
上面一通,体量最大,被挪至南侧,用蓝色防水布包裹严实,无法识读;
中间一通,连同两件碑额,均被挪至西侧,正面朝上,碑文重见天日,遂有本文。

·保存状况
既然此碑滞留南京,想来南京就是此碑石材及制作的原产地。
石料是本地典型的石灰石,石质不算好,正面已起石筋。
碑文字口较浅,石筋穿过部分呈白色,不易识读。
此碑像好太王碑一样,碑额、碑身都曾被石灰涂抹,后虽经清理,局部仍有石灰残留。
碑面现有几道较深的白色刮痕,应为近期挪动时的人为破坏。
想起江宁博物馆馆藏沐英墓前一对武将,在移动过程中,先后断为两截。
文物部门监守自残文物的案例屡见不鲜,多隐瞒不报,必须批判。
石刻看似结实,实则脆弱,一旦破坏,亦不可再生。
现在能将原本简单粗暴摞在一起的几块碑,挨个平置,加装护栏,方便参观,实属进步。

·《張樹珊神道碑铭》文献版
是日雨水打湿碑文,便于识读。
初见碑文起首墓主名款中的“張公”二字,我先入为主,下意识当作早几年从下关永宁街移入馆藏的《張紹棠神道碑》。
观此碑文金石气息浓重,明显出自大家手笔,勒碑上石后比俞樾书张紹棠碑观赏性更强,继续阅读方知此乃《張樹珊神道碑》。
当日要参观展览,不便耽搁,简单阅读、拍照后即离开,未加细读。
回来找到文献中的陳澧撰《記名提督、廣西右江鎭總兵官張公神道碑銘》,全文辑录如下(程逺标点):
誥授建威将軍、記名提督、廣西右江鎭總兵官、捍勇巴圖魯張公,諱樹珊,字海柯,安徽合肥人。  贈光祿大夫、建威將軍之子,今兩廣總督、卓勇巴圖鲁之弟也。咸豐三年,髮賊、捻賊爲亂,江淮數千里無完土。公隨父兄,團練鄉勇,淮軍之興,自張氏始。公以親兵二十八人,擊賊巢縣,擒斬僞尚書五人。克復來安、潛山。至太湖,所部五百人遇賊陳玉成眾萬人,與戰,公軍糧、火藥皆盡。賊屯堤上,公夜率敢死士,緣隄下蛇行入賊中,大呼殺賊,賊驚潰。當是時,公與劉公銘傳、潘公鼎新、周公盛波,皆以名名其軍,曰:樹軍、銘軍、鼎軍、盛軍。今大學士李公統率之,規復江蘇,與諸軍擊賊,克青浦、嘉定、常熟,賊皆降。福山賊降而復叛,攻常熟。公以舟師至,風潮震盪,無泊舟地,登岸欲結營,而賊大至,公與鏖戰,竟破之。移兵克常州。又從曾文正公,擊捻賊於魚臺、沙河、許州,皆敗之。又敗賊於豐、於定陶、於曹,追賊於汝甯。曾公國荃檄君援德安,至新家柵,賊緜亙十餘里,隔水而陣。公麾兵渡水,殺賊無算。賊奔,窮追,而賊橫走,截公軍後。公力戰至夜半,馬立積尸中不能行,下馬鬥,死,同治五年十二月二十一日也,春秋四十有一。事聞,    贈太子少保銜,    賜谥勇烈,給騎都尉兼一雲騎尉世職。夲籍及立功地方,皆建專祠。及賊平,/
上追念前勳,    賜祭一壇。嗚呼!公賦性忠勇,兄弟皆百戰立功,文、武官階皆至一品。兄熾而昌,弟殞而折,則命也。公之死,以自負其勇,然公生平夲不畏死,故遇危難,輒傾身赴之。惟賊未滅而身先亡,爲遺憾焉耳。自髮賊、捻賊擾亂天下十餘年,將吏戰死者以百數。卒之殄滅羣醜,重開太平,由諸君子誓死報國,斷脰決胸而不悔,乃克成此大功。是則公之死,即公之功也,而又何憾焉!凡屬在國殤,皆得以此弔之矣。公曾祖考諱某,妣某氏、某氏。祖考諱某,妣某氏。考諱某,妣某氏。三代皆以公,    贈建威將軍,妣皆一品夫氏(人)。公娶吳氏,繼娶黃氏,    贈封皆一品夫人;側室王氏,生子雲逵,襲世職。公以光緒四年某月某日,葬其鄉大潛山陽、華城寺之西原,李相國/爲之誌,足以傳矣!制府友于之誼有餘哀焉,又命灃銘神道之碑,其辭曰:/
中興出將淮西東,屹與湖湘稱並雄。合肥兄弟二張公,次公每戰爲軍鋒,乘危犯險多奇功。奮身深入虎豹叢,將星墮地光熊熊。公心但有孝與忠,忠孝盡矣生死同,九原持此告我翁。神祠萬眾趨鞠躬,又來拜瞻馬鬣封。靈之来兮雷電從,雨颯颯兮雲蓬蓬,四山松栢生威風。

·参考文献
《東塾集》,找到两版,其中仅一处记载不同(上文红字标注):
《近代中国史料丛刊·461》作“妣皆一品夫氏”,读不通,错误;
《清代诗文集汇编·637》作“妣皆一品夫人”,与实际碑文一致,正确。
《陈澧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标点本,未从。
(未完待续)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南京老照片】我和外曾祖母

【南京访古录】聚宝桥石狮

【南京名人墓】谷壽夫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