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访碑录】張樹珊神道碑2
張樹珊神道碑2
作者:程逺
張樹珊,《清史稿》卷四百十六·列传二百三有传,官至正一品(武阶),与其父、兄同为淮军创始人。
这些年来,我遍寻南京清代一品官墓,目前已知一位正一品墓,靖逆侯張謙墓(浦口);六位从一品墓,刘继禄墓(湖熟)、鲍虎墓(六合)、梅瑴成墓(句容)、董教增墓(西善桥)、秦承業墓(尧化门)、鄧廷楨墓(仙林)。
虽然張樹珊墓在安徽肥西,但此番所见張樹珊神道碑,与張紹棠神道碑等合肥張氏墓碑都因故滞留南京,也不枉多年寻觅。
·《张樹珊神道碑铭》勒石版
上次回来核对碑文,发现实际碑文与文献记载有些出入。
2019年3月10日,我趁中午人少再次来到碑前,带着抄录的文献记载的碑文,现场核对。
是日晴朗,阳光充足,照在碑上却是白花花一片,不易识读。
需将目光贴近碑面,随着光影变化不断调整角度。
即便在已经掌握碑文的情况下,又花了近三小时,方才核对完毕。
两次现场观碑,都有不少游客路过驻足,却不明所以,仅有两位向我询问。
现将勒石版辑录如下(程逺标点,红字标注两版区别):
誥授建威将軍、記名提督、廣西右江鎮緫兵官、捍勇巴圖魯張公,諱樹珊,字海柯,安徽合肥人。 贈光祿大夫、建威将軍之子,今兩廣緫督、卓勇巴/圖鲁之弟也。咸豊三年,粤賊、捻賊為亂,江淮數千里無完土。公隨父兄,團練鄉勇,淮軍之興,自張氏始。公以親兵二十八人,擊賊巢縣,擒斬偽五尚/書,克復來安、潛山。至太湖,所部五百人,遇賊陳玉成眾萬人,與戦,公軍糧、火藥皆盡。賊屯隄上,公率敢死士百人,緣隄下蛇行入賊中,大呼殺賊,=/大驚潰,悉遁去。同治元年,今大學士、肅毅伯李公,治兵江南,公兄弟與劉公銘傳、潘公鼎新、周公盛波,皆以名=其軍,曰:樹軍、銘/軍、鼎軍、盛軍者也。公與諸軍擊賊,克青浦、嘉定、常熟,賊皆降。福山賊降而復叛,攻常熟。公以舟師至,風潮震盪,無泊舟地,登岸欲結營,而賊大至,公/與鏖戰,竟破之。移兵克江陰、無錫、常州。又從曾文正公,擊捻賊扵魚臺、沙河、許州,皆敗之。又敗賊扵豊、扵定陶、扵曺,追賊扵汝甯。曾公國荃檄公援/徳安,至新家閘,賊綿亘十餘里,隔水而陳。公麾兵渡水,殺賊無筭。賊奔,窮追,而賊橫走,截公軍後。公力戦至夜半,馬立積尸中不能行,下馬鬥,死,同/治五年十二月二十一日也,春秋四十有一。事聞, 贈太子少保銜, 賜谥勇烈,給騎都尉兼一雲騎尉世職,夲籍及立功地方,皆建專祠。洎賊平,/
上追念前勛,賜祭一壇。烏乎!公賦性忠勇,兄弟皆百戦立功,文、武官階皆至一品。兄熾而昌,弟隕而折,則命也。公之死,以自負其勇,然公生平/夲不畏死,故遇危難,輒傾身赴之。惟賊未滅而身先亡,為遺憾焉耳。自粵賊、捻賊擾亂天下十餘年,将吏戦死者以百數。卒之殄滅羣醜,重開太平,/由諸君子誓死報 國,斷脰決胸而不悔,乃克成此大功也。是則公之死,即公之功也,而又何憾焉!凢屬在國殤,皆得以此弔之矣。公曾祖考諱世/科,妣楊氏、章氏。祖考諱傑,妣李氏。考諱蔭穀,妣孫氏、鲁氏、李氏。三代皆以公伯兄樹聲貴, 贈光祿大夫,又以公及弟樹屏貴, 贈建威將軍,妣皆/一品夫人。公娶吳氏,継娶黄氏, 贈封皆一品夫人;側室王氏,子雲逵,襲世職。公以光緒四年四月 ,葬其鄉大潛山陽、華城寺之西原,李相國/為之誌,足以傳矣!制府友于之誼有餘哀焉,又命陳澧銘神道之碑,其詞曰:/
中興出将淮西東,屹与湖湘稱並雄。合肥兄弟二張公,次公每戦為軍鋒,乗危犯險多竒功。奮身深入乕豹叢,将星墜地光熊=。公心但有孝與忠,/
忠孝盡矣生死同,九原持此告我翁。神祠萬衆趨鞠躬,又来拜瞻馬鬣封。靈之来兮雷電従,雨颯=兮雲蓬=,四山松柏生威風。/
五品卿銜、前河源縣學訓導、畨禺陳澧譔文;/
賜進士及第、日講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讀學士、南書房行走、順徳李文田蒃額;/
內閣中書、武昌張裕釗書丹。
·勒石版与文献版主要区别
(1)“粤賊”替换“髮賊”。
(2)个别几处行文作了修改。
(3)一些书写文字与印刷雕版文字不同,尤其相同的叠字,第二字皆用“=”省号简写。
(4)有一个错别字,“隔水而陳”误,文献作“隔水而陣”。
(5)文献版按例,祖先未填讳,均以“某”字代表;勒石版全部填讳。
(6)原葬地的葬期为“四月”,后面空了两字格,未具体日期。
(7)文末列出碑铭作者陳澧、篆额李文田、书者張裕釗,未刻勒石者。
·《张樹珊神道碑》碑帖版本
《张樹珊神道碑》得以传播,首当作者陳澧,更主要是因书者張裕釗字极佳,作为书法碑帖刊行于世。
近年网拍此碑碑帖/碑拓数件(以下摘自网拍展片),版本各不相同,所见四种:
(1)碑帖,一册,白纸黑字,每七行四列为一页。
末页印章“天津鍋店街文美齋”、“大清宣統元年六月出版”,此本含張樹珊遗像,以及李文田篆额。
(2)碑帖,一册,黑纸白字,页同上。
检索国家图书馆古籍书目:《張勇烈公神道碑》,普通古籍,(清)張裕釗書,清宣統元年[1909],影印本。
(3)碑帖,一册,黑纸白字,每六行四列为一页。
此本出版时间可能稍迟,湖北大学图书馆《中文古籍书目》:张勇烈公神道碑,(清)张裕钊书,湖北官书处,1910年(宣统二年),一册(J292.26/1238);国学大师网-影印古籍,检索当指此本。
(4)碑拓,一张,黑底白字。
非原碑整拓,且不完整,可能是小纸分段拓片,按碑帖格式裁剪拼合,每六行四列为一组,一行四组,共五列。
(5)其他
据《王世襄珍藏文物聚散实录》,王世襄文革抄家档案,其中就有《张勇烈公神道碑》,不知是何版本?
据《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中日文参考书目录·旧籍·第二分册·古书部分(线装)》,張勇烈公神道碑(影印法帖),1部1册,书号381/53。
该碑帖线上拍品,标题有作墓表、碑记等不确,实际均为神道碑。
·張樹珊神道碑碑额
现场有两块碑尺寸较为接近,此碑略小一圈。
两块碑额,也应分属这两碑,尺寸也相似,一块正面朝下,无法观察。
另一块正面朝上,尺寸稍小,可能即此碑额,浅浮雕双龙戏珠纹,龙为云龙。
天宫空白,未刻篆额。
文美斋本,收录李文田篆额。
·碑座
朝天宫现存无碑座,此碑按一品规制,应配龟趺座。
(未完待续)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