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二月, 2020的博文

【宣城名人墓】吴柔勝墓4

吴柔勝家族墓初探 作者:程逺 《中国文物地图集·安徽分册》(下简“文普”): 吴氏家族墓地  [杨林乡莲州林场·明代]  墓地分3处,总面积约2000平方米。 第一处有3墓,墓前有石供台2个,石马1对; 第二处有1墓,墓前有石龟1只,龟背驮碑1通,石羊1对,石马1对; 第三处有1墓,墓前有石和尚1对、石马1对。 今石刻头部均毁。墓地上另存“明万历十五年”石碑1通。 这是该墓仅见现代信息,权作文物普查资料看待。 前文已述,我将该墓认定为吴柔勝墓,据方志记载,祔葬裔孙吴宗周墓、吴大本墓,组成吴柔勝家族墓,故名“吴氏家族墓地”。 假设吴柔勝墓、吴宗周墓、吴大本墓,正好符合以上三组神道石刻对应的三处墓地。 神道石刻表明,墓主享受五品以上官秩(逾制除外)。 试依据文普,结合实地探访,推论墓主归属。 我认为,第一处是吴宗周墓;第二处是吴大本墓;第三处是吴柔勝墓。 一、吴柔勝墓 三墓中,吴柔勝墓情况最为复杂,需要梳理其身后累获封赠,方清楚其墓规格。 1、官至五品 按墓志,吴柔勝官至朝奉大夫(正五品),殁后特旨转朝散大夫(从五品上)。 通常官员去世后,会再调升半级,其卒于嘉定十七年甲申(1225),非但没赠从四品,反而降了半级,莫名其妙。 墓志作于其下葬后,此时尚未获得赠谥“正肃”。 因未见墓志实物,依据传世文献,我怀疑墓志“转朝散大夫”或版本有误,当为“中散大夫”(正五品上)。 吴柔勝此时下葬,则其墓当按五品规制。 2、先赠少卿(从四品) 《宋会要辑稿·礼五八》 :“赠华文阁待制吴柔胜,谥正肃。” 华文阁待制,从四品。 据方志,其卒后赠少卿(部分旧志,仅录“少”字,遗漏“卿”字,读不通),从四品。 3、后赠太师、魏国公(超品) (1)吴潜封赠三代 《嘉庆宣城县志》卷十八:“吴洙,字師魯。以曾孙潜,累赠金紫光禄大夫、太师、越国公”,“吴丕承,字仲烈,以孙潜,累赠金紫光禄大夫、太师、越国公”。 吴柔勝祖父,墓志作“吴殊”,旧志皆作“吴洙”,待考。其封爵也有方志中作“太师、滕国公”。 吴丕承,吴柔勝父。部分旧志将其名误作“丕”,遗漏“承”字。 但该志未收录吴柔勝的封爵。 今不见封赠三代诏书,不知吴氏...

【宣城名人墓】吴柔勝墓3

吴柔勝墓志 作者:程逺 吴柔勝墓志,实物未见,但愿还在墓中安然无恙。 南宋·曹彦约《昌谷集》卷二十,收录《秘閣修撰吴勝之墓誌銘》,曹彦约撰。 《全宋文》卷六六七〇、《曹彦约集》卷二十,同,但录文有误。 现据四库本,摘录如下: 勝之修撰葬有日,墓當立碑,真希元直院已諾執筆,柴與之秘監又狀其事矣。二公號大手筆,一代端慤不數人,其言足以信天下後世。而壙中之銘尚以見屬,雖苶然病餘,廢兹事且久,得附名三賢,足以自幸,且不忍辭也。請叙其略。勝之諱柔勝,家本姑蘇,八世祖徙宣城,以儒爲業。嘉祐中,有諱華者,與同郡梅公堯臣友善,嘗屬梅公置京師一監書。崇、觀中,有諱時者,應制舉,爲宗忠簡公澤所深識。後徙建康之溧水,至之始擢淳熙辛丑進士第,稍訪故里,調寧國府宣城尉,以外艱不赴。再調南康軍都昌簿,亦阻内艱。又調岳州巴陵簿,改監秀州華亭下砂鹽場,堂差秀州教授。以臺評改部闕,爲贛縣東尉。秩滿,辟浙西提刑司幹辦公事。請祠,監潭州南岳廟。擢差主管刑工部架閣文字,遷國子正、太學博士、司農寺丞,選知隨州,除京西提刑仍領州事。以疾求閒,改知池州,又改湖北運判兼知鄂州。求歸,徙知太平州。未滿歲求去益力,乃以直秘閣主管亳州明道宮,進直華文閣。以工部郎召不赴,進秘閣修撰。歷階至朝奉大夫而歿,特旨轉朝散大夫,此其出處之大略也。 舊下砂鹽額不登,官通賄以優富戶,縱彼侵漁,使貧者失其常課。至是盡革宿弊,上下均一。又以塲去海遠,水味益薄,鳩千人浚其浦,引海注之。借本錢以給空乏,增鐵盤以助前鬻,宿瘠既洗,課以最聞。部使者羅致幕下,頒其術以示諸場,悉獲其利。贛當二廣走集之會,仕族出嶺者貧悴于此,循至流落。乃引趙清獻守此邦日,置百艘護送故事,縱臾當路,築廣惠之館,躬任其勞,居者有食,行者有贐,陸輿水楫,悉爲辦集。至於創造弓手寨屋,閱習武藝,猶是常職。捕盜,法當改秩,棄之不顧,乃其素志。兩學厄於黨論,師儒失職,教導本旨無復介意。甫至,則甄别有志,與講明修身行己之要,利害毫釐之辨,隨其分量,各使有得。會太廟鴟尾壞,時當輪對,歷數《春秋》書太室屋壞之戒,與晉安帝時震太廟鴟尾,唐明皇時太廟四室壞之戒,纚纚昌言,無所回互。又言人才之在天下,視上意嚮。上以表暴爲能,則下有衒鬻以希用;上以奉行爲能,則下有迎合以自見;上以發擿爲能,則下有賣值以求名;上以財計爲能,則下有聚斂以邀功。此其機括所繫,在人主操縱之間。苟取舍...

【南京老照片】毛主席视察东郊

图片
毛主席视察南京东郊合影分析 作者:程逺 2020年2月12日,@故國舊影,在新浪微博转载了一张老照片 https://weibo.com/6163279138/ItPZYDPkW?type=comment#_rnd1581928227759 标注“领导人们,南京,1952年2月摄”,不确,谈谈我对该照的看法。 1、拍摄时间、拍摄者 根据以往公布的摄影师吕厚民先生照片,结合环境、人物、着装分析,当为1953年2月23日,毛主席视察南京东郊,拍摄者吕厚民。 从片中人物眼神看,拍摄时至少有2-3部相机。 片中左边六人,眼神对着吕厚民相机;右边五人眼神朝另外1-2方向。 2、拍摄地点 以往公布的吕后民照片,这张地点标注“中山陵”。 通过大家分析,尤其是地面斜坡铺的小砖看,更像明孝陵,背景墙壁当为红墙。 我也认为是明孝陵,具体地点待考,则拍摄时间为1953年2月23日下午。 有些文章云,当日下午毛主席先参观天文台,之后徒步山路下到明孝陵,胡扯。 当天实际行程,上午谒陵后午休,下午先参观的明孝陵,傍晚乘车后上的天文台。 3、拍摄人物 看大家讨论时,认不得片中部分人物,我喜欢看图识人,尤其国家领导人旧照,试着辨认如下: 左一,曾山?左二,陈伯钧;左三,宋时轮;左四,杨尚昆;左五,罗瑞卿;左六,张爱萍; 左七,毛泽东;左八,陈毅;左九,潘汉年;左十,陈丕显;前坐者,曹荻秋。 同一背景还有一张照片,毛主席与陈老总、罗长子,坐在此处台阶上,谈笑风生。 PS: 这是毛主席解放后首访南京,也是1953年1月江苏省成立后,南京刚由旧都、直辖市降格为省会,黄赤波和我祖父全面负责主席的安保接待。 对比此访其他照片,多为吕厚民拍摄,片中可见柯老、谭老板、江渭清等一众江苏领导。 奇怪的是,该片右边四位全是上海市委,片中无一江苏领导,似乎有意支开?

【宣城名人墓】吴柔勝墓2

我对吴柔勝墓的认定 作者:程逺 这是我对吴柔勝墓的认识过程。 行前见文物地图集标注“吴氏家族墓”,却不知墓主是谁? 古代宁国府吴氏家族是当地名门望族,宣城此行走访了吴晦之墓、吴柔勝墓、吴應龍墓等。 虽然以上吴氏未必同根同源,但查找方向锁定名门望族,南宋名相吴潜家族便顺理成章首当其冲。 吴柔勝自南宋本朝始,即位列南京青溪先贤祠祭祀四十一位历代先贤之一。 他与其三子吴淵、四子吴潜,世称“吴门三贤”。 吴柔勝墓,史料明确记载位于宣城,且仅有一处;吴淵墓,未见记载;吴潜墓,东南各地记载多处,确切葬地待考。 一、吴柔勝墓史料记载 1、南宋·曹彦约撰《吴柔勝墓志铭》 曹彦约《昌谷集》卷二十《秘閣修撰吳勝之墓誌銘》:“二子將以十一月二十三日葬于宣城縣石港之原”。 本文作于吴柔勝下葬后,据墓志,其卒于嘉定甲申(嘉定十七年),同年十一月二十三日(1225.1.3)下葬,距今795年。 这是吴柔勝墓最早的记载,明确其葬地为宣城县石港,可知为当时地名。 此后南宋、元两代,无当地方志流传,明《嘉靖宁国府志》未载其墓,亦不明“石港”所在。 2、《万历宁国府志》 卷六:“由長里岡東北十五里爲夾岡山,又東南爲峻山至水西山。由夾岡山東五里爲桃園山,又東二十里爲小勞山(有宋吳修撰柔勝及太守宗周、副使大本諸墓)、大勞山、安山、後潭山,並沿河而列,與水東諸山相望焉。” 这是方志中首见吴柔勝墓记载,且非独葬墓,注明祔葬后裔吴宗周墓、吴大本墓,形成一片家族墓。 《万历宁国府志》,万历五年刻本,而吴大本踏入仕途在嘉靖朝,时代相近,属于本朝本地书记当时事,可信度高。 3、清《康熙江南通志》 卷三十四:“吳柔勝墓,在府城南,修撰。” 府(城),指宁国府,府治在今宣城市区府山广场,下同。 这里仅给出其墓相对宁国府城的相对位置,仍不明所在。 4、雍正《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卷八百三·宁国府部汇考九·宁国府古迹考:“撰修吳柔勝墓,在城南四十里小勞山,其裔孫明·知府吳宗周、副使吳大本附葬。” 其中,吴宗周是吴柔勝八世孙、吴潜七世孙、按察副使吴讓之孙、员外郎吴文常子,弘治丙辰(1496)进士,官至; 吴大本,吴柔勝九世孙、吴潜八世孙、吴文常孙、吴宗儒子,正德辛巳(1521)进士。 5、《乾隆江南通志》(乾隆二年本) 卷四十一:“修撰吴柔勝...

【宣城名人墓】吴柔勝墓1

南宋名相吴潜之父吴柔勝墓寻访记 作者:程逺 吴柔勝墓,简化字作“吴柔胜墓”,含南宋·吴柔勝墓、明·吴宗周墓、明·吴大本墓。 吴柔勝,字勝之,宣州人(今安徽宣城),南宋名相吴潜之父,《宋史》卷四百·列传第一百五十九有传。 2019年五一宣城之旅,行前未定主题,而南宋名相吴潜家族的相关遗迹贯穿始终,可谓不期而遇,是此行最大收获,归来后才将此行主题定为“吴潜”。 2019年5月2日上午,离开“三天洞”所在后胡村,前往“莲州林场”寻访“吴氏家族墓地”。 此行所访皆在水阳江东岸,仅此一处位于水阳江西岸,是担心过河不便,又非文物保护单位,现状不明,故将之列为备选项目。 因昨日收获颇丰,是日虽骄阳似火,仍兴致高涨,乘兴访之。 文物地图集记载墓在“莲州林场”,但地图未标,先来到安莲村委会,打听林场怎么走? 好在假期仍有三位村干部值班,貌似军转,留着板寸,十分精神,说话斩钉截铁、铿锵有力。 明确告知林场位于“前崂山”村民组,叮嘱沿村委会门前公路向北,一定要穿过高速涵洞后再拐弯。 前崂山村口有座小桥,前后停满了过节回家的车辆,本就狭窄的村道显得分外拥挤。 过桥后向西一条土路,是村里唯一通往林场的车道,泥泞松软,车辙深陷,布满积水,显然不好走了。 来到村口一户人家,向站在门口张望的大娘问路。 她知道林场内有石人石马,大概指了通往林场的路,却无心作答。 原来她站门口是为等候回家吃饭的子女,远远望见她家的汽车进村,自去招呼了。 回到村口,恰遇一位大叔行进村,感谢他在手机导航上帮忙精确定位。 按照大叔提示,出前崂山村,绕道“姜小湾”村民组。 村口有条向东通往林场的土路,定位点就在里面不远。 此路看着是能行车,但人生地不熟,还是再问问路为妥。 村口仅有一处宅院,运气不错,有位大爷在家,感谢他详细指路并有问必答。 土路正是林场通道,一直往里在上坡拐弯处,往坡下就能看到墓地石刻。 破四旧时,将石人石马头部损毁,仅有一尊完整的石人前些年被盗,其他石刻依旧倒伏在地。 有通石碑早年被砸为三段,后来拿到村口铺桥了,并指向村口我来的方向。 但来时未见村口有桥,后来出村亦未见,可能已与村道连为一体了。 姜小湾村口向东进入林场的这条土路,局部用碎石子铺垫夯实,应该是防火道,也方便林场作业车辆进出。 通道本...

【镇江名人墓】李超时墓

镇江李超时烈士纪念墓 作者:程逺 李超时(1906.2.1-1931.9.19),原名振华,江苏邳州(今邳州市)人。 资料多作“江苏邳县人”,不确。其生于光绪二十三年,邳州时为徐州府下辖。1912年民国成立后,始改邳州为邳县。 官至中国工农红军第14军政委,军长何坤牺牲后继任军长兼政委。 1931年9月19日,在镇江北固山鸡子岭刑场就义。 早就听说镇江烈士陵园有李超时纪念墓,一直未见图像、介绍,究竟如何有待实地探访。 以前去焦山、北固山,常路过东吴路,瞧见大路南侧镇江烈士陵园北门紧闭,只当不开放。 之后有次去青云门寻访汉荆王刘贾墓,老远望见烈士陵园南门大开,才知需由南门进入。 2017年9月23日上午,我陪父母镇江旅游,来到镇江烈士陵园(门票免费、停车免费),今位于江苏省镇江市京口区大市口街道鼓楼岗社区、鼓楼一村119号(南门门牌),寻访陈光墓(小陈光)、顺访李超时墓。 先参观镇江烈士纪念馆,有李超时的一小块专题展区,但未介绍其墓。 询问馆员陈光墓,不知,告知烈士纪念碑前方两侧为烈士墓地,前往寻找。 出纪念馆向北,沿小道前行不远可见“英烈亭”,此处即“北固英烈殉难地”: 土地革命时期,江苏大地卷起农民暴动的风暴。国民党当局调集大批军警疯狂镇压,并于1930年11月在省会镇江建立了江苏省临时军法会审处,对从全省各地被捕来的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进行非法刑讯和残酷迫害,约300多人被杀害于北固山下,其中有县团级以上干部40多名,北固山麓成为镇江的“小雨花台”。为了纪念先烈,2008年5月8日建成了北固英烈殉难地,并建有英烈亭及李超时烈士铜像。 亭两侧有两块巨石,北侧一块草书“北固红楓”;南侧一块刻李源潮题诗《祭李超時軍長》(馆内展出此诗全文,上石缺少题名): 千年北崮寄/英魂,江涛不/息警後人。 松/柏丛中红楓/火,俱是烈士/血染成。/ 李源潮戊子春 戊子即2008年,李源潮时任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 李超时是其母亲的前夫,关系不言自明。 亭前北侧还有块红色大理石,题名《纪念牺牲在北固山下的英烈/北固山下洒热血/神州大地留英名》,刻有28位县团级以上烈士姓名及职务,左起第一即李超时。 亭后即李超时半身像,身着红军军装,头戴八角军帽,右手叉腰。 底座正面刻“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军长兼政委/李超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