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名人墓】吴柔勝墓1
南宋名相吴潜之父吴柔勝墓寻访记
作者:程逺
吴柔勝墓,简化字作“吴柔胜墓”,含南宋·吴柔勝墓、明·吴宗周墓、明·吴大本墓。
吴柔勝,字勝之,宣州人(今安徽宣城),南宋名相吴潜之父,《宋史》卷四百·列传第一百五十九有传。
2019年五一宣城之旅,行前未定主题,而南宋名相吴潜家族的相关遗迹贯穿始终,可谓不期而遇,是此行最大收获,归来后才将此行主题定为“吴潜”。
2019年5月2日上午,离开“三天洞”所在后胡村,前往“莲州林场”寻访“吴氏家族墓地”。
此行所访皆在水阳江东岸,仅此一处位于水阳江西岸,是担心过河不便,又非文物保护单位,现状不明,故将之列为备选项目。
因昨日收获颇丰,是日虽骄阳似火,仍兴致高涨,乘兴访之。
文物地图集记载墓在“莲州林场”,但地图未标,先来到安莲村委会,打听林场怎么走?
好在假期仍有三位村干部值班,貌似军转,留着板寸,十分精神,说话斩钉截铁、铿锵有力。
明确告知林场位于“前崂山”村民组,叮嘱沿村委会门前公路向北,一定要穿过高速涵洞后再拐弯。
前崂山村口有座小桥,前后停满了过节回家的车辆,本就狭窄的村道显得分外拥挤。
过桥后向西一条土路,是村里唯一通往林场的车道,泥泞松软,车辙深陷,布满积水,显然不好走了。
来到村口一户人家,向站在门口张望的大娘问路。
她知道林场内有石人石马,大概指了通往林场的路,却无心作答。
原来她站门口是为等候回家吃饭的子女,远远望见她家的汽车进村,自去招呼了。
回到村口,恰遇一位大叔行进村,感谢他在手机导航上帮忙精确定位。
按照大叔提示,出前崂山村,绕道“姜小湾”村民组。
村口有条向东通往林场的土路,定位点就在里面不远。
此路看着是能行车,但人生地不熟,还是再问问路为妥。
村口仅有一处宅院,运气不错,有位大爷在家,感谢他详细指路并有问必答。
土路正是林场通道,一直往里在上坡拐弯处,往坡下就能看到墓地石刻。
破四旧时,将石人石马头部损毁,仅有一尊完整的石人前些年被盗,其他石刻依旧倒伏在地。
有通石碑早年被砸为三段,后来拿到村口铺桥了,并指向村口我来的方向。
但来时未见村口有桥,后来出村亦未见,可能已与村道连为一体了。
姜小湾村口向东进入林场的这条土路,局部用碎石子铺垫夯实,应该是防火道,也方便林场作业车辆进出。
通道本径直向东,进入林场后即向北面山坡上拐弯,虽仍有小径可向继续东,却无路面,杂草丛生。
往东探寻了一番,行不多远,前方树林阻隔,此路不通。
墓地位于林场内,春夏之交,林木茂盛,站在山坡上四望,根本瞧不见石刻踪影。
回头将车拐上山坡,有一处房屋,将车在屋后停好,运气不错,坡上又下来两辆三机,护林员指向拐弯处南面的一条下坡路。
通道本径直向东,进入林场后即向北面山坡上拐弯,虽仍有小径可向继续东,却无路面,杂草丛生。
往东探寻了一番,行不多远,前方树林阻隔,此路不通。
墓地位于林场内,春夏之交,林木茂盛,站在山坡上四望,根本瞧不见石刻踪影。
回头将车拐上山坡,有一处房屋,将车在屋后停好,运气不错,坡上又下来两辆三机,护林员指向拐弯处南面的一条下坡路。
下去不远,终于土路东侧树丛内,露出几匹无头石马,总算找到了。
资料中有三组神道石刻,对应三处墓地,但实地只看见两组石刻,应该还有一组含石人的石刻没找到。
整个家族墓地按照北高南低的地势,应该是坐北朝南。
第一处墓,紧挨土路东侧石刻,位于墓区最西面,现存无头石羊2、无头石马2、龟趺1(由南向北),属同一组神道石刻。
第二处墓,在前一墓东,仅存西侧的无头石马1,四周草丛中还有几件不明形制的石刻。
观察残存石刻,尤其是石马形制,典型的明代风格,应该对应吴宗周墓、吴大本墓。
吴柔勝墓应是家族墓的中心主墓,如有石刻,当为南宋风格,实地未见。
石马之后之前,已近山根,坡度平缓;石马之后,坡度渐起,越往上越陡。
神道延伸向北,大致墓冢的区域,是一片明显高出石刻区域的台地,竖牌定名“黄渡乡纪念林/青年林”。
我停车的屋后,就在此处纪念林西侧,海拔高度已在墓地之上。
我停车的屋后,就在此处纪念林西侧,海拔高度已在墓地之上。
墓地树木还没碗口粗,树木栽种密集,无法进入,未见墓冢。
林间地上,漫山遍野结满覆盘子,红得鲜艳、通透,甜得呢。
寻访时尚不知墓主是谁,归来后再查资料,才知是吴柔勝墓及其家族墓,祔葬吴宗周墓、吴大本墓。
至此方可确定,南宋·吴柔勝家族墓(祔葬明·吴宗周墓、明·吴大本墓),今位于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黄渡乡安莲行政村前崂山自然村西南、莲州林场、小劳山南麓。
至此方可确定,南宋·吴柔勝家族墓(祔葬明·吴宗周墓、明·吴大本墓),今位于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黄渡乡安莲行政村前崂山自然村西南、莲州林场、小劳山南麓。
该家族墓分布格局,与2015年寻访的湖州陆家山明墓对应的两组神道石刻,极为相似。
按理说,墓主《宋史》单独列传,享有较高知名度;
且家族墓规模庞大,后世祔葬墓规格亦不算低,官至四品以上(或有封赠);
现存石刻虽损毁严重,但遗存仍然丰富,至少定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不成问题,可惜至今尚未列入文保。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