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名人墓】吴柔勝墓2
我对吴柔勝墓的认定
作者:程逺
这是我对吴柔勝墓的认识过程。
行前见文物地图集标注“吴氏家族墓”,却不知墓主是谁?
古代宁国府吴氏家族是当地名门望族,宣城此行走访了吴晦之墓、吴柔勝墓、吴應龍墓等。
虽然以上吴氏未必同根同源,但查找方向锁定名门望族,南宋名相吴潜家族便顺理成章首当其冲。
吴柔勝自南宋本朝始,即位列南京青溪先贤祠祭祀四十一位历代先贤之一。
他与其三子吴淵、四子吴潜,世称“吴门三贤”。
吴柔勝墓,史料明确记载位于宣城,且仅有一处;吴淵墓,未见记载;吴潜墓,东南各地记载多处,确切葬地待考。
一、吴柔勝墓史料记载
1、南宋·曹彦约撰《吴柔勝墓志铭》
曹彦约《昌谷集》卷二十《秘閣修撰吳勝之墓誌銘》:“二子將以十一月二十三日葬于宣城縣石港之原”。
本文作于吴柔勝下葬后,据墓志,其卒于嘉定甲申(嘉定十七年),同年十一月二十三日(1225.1.3)下葬,距今795年。
这是吴柔勝墓最早的记载,明确其葬地为宣城县石港,可知为当时地名。
此后南宋、元两代,无当地方志流传,明《嘉靖宁国府志》未载其墓,亦不明“石港”所在。
2、《万历宁国府志》
卷六:“由長里岡東北十五里爲夾岡山,又東南爲峻山至水西山。由夾岡山東五里爲桃園山,又東二十里爲小勞山(有宋吳修撰柔勝及太守宗周、副使大本諸墓)、大勞山、安山、後潭山,並沿河而列,與水東諸山相望焉。”
这是方志中首见吴柔勝墓记载,且非独葬墓,注明祔葬后裔吴宗周墓、吴大本墓,形成一片家族墓。
《万历宁国府志》,万历五年刻本,而吴大本踏入仕途在嘉靖朝,时代相近,属于本朝本地书记当时事,可信度高。
3、清《康熙江南通志》
卷三十四:“吳柔勝墓,在府城南,修撰。”
府(城),指宁国府,府治在今宣城市区府山广场,下同。
这里仅给出其墓相对宁国府城的相对位置,仍不明所在。
4、雍正《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卷八百三·宁国府部汇考九·宁国府古迹考:“撰修吳柔勝墓,在城南四十里小勞山,其裔孫明·知府吳宗周、副使吳大本附葬。”
其中,吴宗周是吴柔勝八世孙、吴潜七世孙、按察副使吴讓之孙、员外郎吴文常子,弘治丙辰(1496)进士,官至;
吴大本,吴柔勝九世孙、吴潜八世孙、吴文常孙、吴宗儒子,正德辛巳(1521)进士。
5、《乾隆江南通志》(乾隆二年本)
卷四十一:“修撰吴柔勝墓,在府城南小勞山。”
卷十六:“嶧山,在府南三十里……又東十里為勞山,有大、小二勞。大勞有洞,可容數十人。”
6、《乾隆宣城县志》(乾隆四年本)
卷二十九:“修撰吳柔勝墓,城南四十里小勞山,其裔孫明·知府吳宗周、副使吳人本附葬。”
此条沿用《古今图书集成》。
卷四:“由夾岡山東五里爲桃園山;又東二十里爲小勞山、大勞山(有洞可容數十人。按《本草經》有勞山韭,未知何指,今此地不種而生,且肥美焉)。”
《本草经》,引自《嘉定宣城志》,详见下文《光绪重修安徽通志》注。
7、《乾隆大清一统志》(乾隆四十九年本)
卷八十:“吴柔勝墓,在宣城縣東南四十里、小山之石埭冲。”
卷八十:“勞山,在宣城縣東南四十里,有大、小二山。大勞有洞,可容數十人。”
《嘉庆重修一统志》,同。
宣城县治,今宣城市实验小学、谢朓公园西北;宁国府治,今府山广场、谢朓公园南。
宣城县治、宁国府治同在宣城县城,南北相望。
因此,各志(县志、府志、通志、统志)以府城、县城为地理参照,指代方位、距离一致。
8、《嘉庆宣城县志》(嘉庆十三年本)
(1)卷二十九:“修撰吳柔勝墓,小東鄉小勞山。裔孫明·知府吳宗周、副使吳大本俱附葬于此。”
《光绪宣城县志》卷七,从之。
(2)卷二十六:《勞山謁正肅吳公墓下》,張懋德(邑人,文學):
佳氣葱蘢自有神,松楸萬本擁河濱。
春深杜宇猶蹄血,好拂殘碑認黨人。
瓦犬桃雞幾道開,月明猿鶴倘歸來。
只今水木清如許,多少游人往復回。
《光绪宣城县志》卷卅四,同。第二句“松楸萬本”两本皆误,按《嘉庆宁国府志》当为“松楸萬木”。
張懋德,生平不详,宣城人。《皖雅初集》作“康熙布衣”,则此诗作于康熙年间。
文中“残碑”,既可实指吴柔勝墓碑已残,也可形容墓碑古旧。
9、《嘉庆宁国府志》(嘉庆二十年本)
(1)卷十三:“修撰吳柔勝墓,在城南四十里小勞山,裔孫明·知府吳宗周、副使吳大本附塟(同上)。按吳柔勝墓,有朱文公題碑云:‘嗚呼!此炎宋僞學黨人吳公正肅之墓’十五字本採訪册。”
这里首次提及吴柔勝墓碑,《安徽金石略》不见记载。
朱熹,谥号“文”,世称“朱文公”,与吴柔勝同为“伪学党人”。
但其卒日为庆元六年三月初九(1200.4.23),先吴柔勝25年去世,不可能为其题写墓碑。
且朱熹卒时尚在“庆元党禁”(1195-1202)期间,更不可能在碑文中自吹“伪学党人”之语。
因此,我认为此记载不确,恐系后人伪托。
据墓志,其葬后墓前计划立碑,拟由柴中行(时任秘书监)撰状、真德秀(时任学士院权直)书。
查《真文忠公文集》无此文,柴中行无文集传世,待考。
(2)卷十:“大勞、小勞二山,在縣東南四十里。大勞有洞,可容數十人(《大清一統志》)。”
府志此处注明,“劳山”词条引自《大清一统志》。
(3)卷二十五,《勞山謁吳正肅墓》,張懋德(宣城):
佳氣葱蘢自有神,松楸萬木擁河濱。
春深杜宇猶蹄血,好拂殘碑認黨人。
此处诗名《勞山謁吳正肅墓》,与县志《勞山謁正肅吳公墓下》有别。第二句订正了县志“松楸萬本”之误;但全诗仅收录前四句,后四句未录。
10、《嘉庆重修一统志》(嘉庆二十五年本)
(1)宁国府二·陵墓·吴柔勝墓,同《乾隆大清一统志》。
(2)宁国府一·山川·勞山,同上。
11、《光绪重修安徽通志》(光绪四年本)
卷五十九:“修撰吳柔勝墓,在府南小勞山,裔孫知府宗周、副使大本附(《府志》:墓有朱文公撰碑文曰:‘於乎!此有宋僞學黨人吳公正肅之墓’)。”
通志依据的是《嘉庆宁国府志》。
卷二十六:“勞山,府東南四十里,大、小各一。大勞有洞,可容數十人。《嘉定志·本草經》有勞山韭,蓋不由種植而生,今山中往往有之。”
“嘉定志”,指南宋嘉定九年(1216),知府赵希远主修《宣城志》,已佚。
《嘉定宣城志》成书早于吴柔勝墓9年,此处“劳山韭”是否指劳山的野生韭菜,亦即后世之劳山?待考。
12、《光绪宣城县志》(光绪十四年本)
卷七:“修撰吳柔勝墓,小東鄉小勞山。裔孫明·知府吳宗周、副使吳大本俱附葬於此。”
卷四:“由夾岡山東五里爲桃園山,又東二十里爲小勞山、大勞山(二山分立,下有洞,容數十人)、安山、後潭山,並沿河而列,與水東諸山相望。”
我非宣城当地人,置身外地,查阅当地史料颇有不便。
此外,《顺治宣城县志》、《康熙宣城县志》、《康熙宁国府志》、《乾隆宁国府志》、《光绪宛陵郡志备要》、《道光安徽通志》、《民国安徽通志稿》、《民国宣城县志略》、《安徽第九区风土志略》,或有相关记载,尚无缘得见,待考。
综上所述,吴柔勝墓,旧在宁国府、宣城县东南四十里,南宋地名“石港”,清代山名“小劳山”、地名“石埭冲”,今位于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黄渡乡安莲行政村前崂山自然村西南、莲州林场、小劳山南麓。
因此,我认为文物地图集收录“吴氏家族墓”即吴柔勝墓。
比较墓志“石港”、《乾隆大清一统志》“石埭冲”字面意思,后者为前者提供了更多解释的余地。
石港,“港”歧义较多,可指江河的支流、驳船的码头、山凹或山沟。
如今墓地位于水阳江西岸1km,此段江中有一大片滩涂,水面被其分为两汊,似乎既可指支流,也可有码头。
传统墓地一般多选择山麓高地,远离水面,“石港”即石头山凹,更符合墓地选址。
石埭冲,“埭”,指堵水的土坝;“石埭”,即石坝、堤岸;“冲”,指山间平地,则“石埭冲”当指山麓平缓处。
此地虽临近水阳江,但墓地不应选在水汊、码头边,当在山凹中。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