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四月, 2021的博文

【南京名人墓】顾璘墓1

 贾西村顾璘家族墓访谈录 作者:程逺 2021.4.26下午,我与钙兄在南京市西善桥街道油坊社区党群服务中心5楼,采访了原位于贾西村“顾璘墓”(原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的坟亲家。 是日上午,因秦淮新河展,通过朱向东(西善桥街道二级调研员)-姚大龙(油坊社区书记)-马主任(女,油坊社区主任)-张生光(原西善桥文化站老师),多方联系,了解到坟亲家的儿子张斌,正巧是社区工作人员,马主任离开会议室打电话时正好碰上,请他联系其父下午2:00座谈。 张生光老师说,顾永宁(顾璘22代孙)给他看过顾璘墓志拓片,薄薄一张宣纸,上面铭文密密麻麻。 该墓志一合原石现存南京市博物馆。之前我搜集顾璘墓资料时,国家图书馆官网、中国金石总录、《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徐国卫捐赠石刻拓本选编》也曾见过,正是江宁顾氏旧藏拓本,惜像素不高。 据墓志,顾璘墓在彭城山,大约今江宁区淳化镇,大连山-青龙山一带。 贾西村“顾璘墓”出土墓志可知,实乃顾璘的祖、父二代家族墓,而非顾璘墓,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命名错误。 坟亲家亦称该墓为“顾璘墓”,本文按照约定俗成将错就错,加引号以示区分。 中午在社区就餐,一大圆桌工作餐,伙食不错。 我与钙兄利用午休时间,到西善桥老街逛逛,拍摄位于南河上的“西善桥”,地名碑立在桥西。 据张老师,此桥应为“善桥”,旧西善桥在今西善桥西南堍。 下午2点回到社区会议室,坟亲家已就位。 张生勤(下简“张”),1940年生,今年81岁,健康偏瘦,思维表达清晰。 他世代为贾西村人,至少从其太祖母一代就为顾家守墓至今,解释自己名字:“生活简朴,勤俭持家”,正是一位淳朴劳动人民的写照。 贾西村拆迁后,他就地安置,就住在社区办公楼南面的小区。 参加座谈的还有一位退休的职工工厂老书记王敬芝(下简“王”),70岁,也是本村人,拆迁后安置在岱山新城,下午开车过来,作了补充。 我整理访谈内容如下(钙兄录像): 张:印象最深的是1950年代初,顾家人上坟还是骑马来的。 墓前长长的墓道叫“神路”,入口处是第一座石牌坊。 我:当地地名叫什么?神路朝向?牌坊几根柱子? 张:当地叫“顾家桥”。入口牌坊朝北,神路往东南方进入。 牌坊中间二根大柱子,两侧还有二根小柱子。 我:西北-东南走向。四柱三间坊,牌坊上有屋檐么? 张:只中间一间上有屋檐,二侧都是平的没屋檐。 过牌坊向东南约80米有一座桥,就叫“顾家桥”,以此桥为地名。...

【南京名人墓】董教增墓3

闽浙总督董教增墓志考 作者:程逺 一、各本不同处 董教增墓志铭,当严格遵照董教增墓出土的志石(及拓片)。 除此以外,文献中还有几本收录墓志铭: (1)《因寄轩文集》收录墓志代笔原作者管同,下简“管文”。 这应该是墓志原文,与墓志有些出入,墓主三代未填讳。 (2)《碑传集》收录墓志署名作者汤藩,下简“汤文”。 该版较原文已有改动,与志石几乎一致,显然经过汤藩修订,墓主三代已填讳。 (3)《新中国出土墓志•江苏•贰•南京》收录释文,下简“新文”。 新文未严格按照志石,错误较多。 现将志石与以上三本不同处列举如下(小标题为志石原文): 1、“董文愙公” 董教增谥号“文恪”,但志盖篆书并非左右结构的“恪”,而是上下结构的“愙”。 新文将“愙”释作“恪”不妥,当以志石为准。 2、“皇清誥授榮禄大夫” 管文误作“光禄大夫”,正一品。董教增官至从一品,当为“荣禄大夫”。 3、三代名讳 志石“曽祖諱志道,祖諱法泰,本生祖諱法建,考諱以學”。 管文三代未填讳,作“曾祖某,祖某,本生祖某,考某”。 4、“晚始得貢” 释文误作“晚使得貢”,显然是输入法连拼错误。 5、“貴顯𧹘奕” 释文误作“貴顯恭奕”。 原文指“赫奕”,“赫”异书,释文释读错误。 6、“分城廵緝” 释文误作“訓緝”,拼音输入法选字错误。 7、“命籑入則例” 汤文作“命纂入則例”。 8、“公既至,(脩棧道,汰蠹胥,弛榆林邊外采𡑯之禁,併鳳翔監課扵地丁,)壹意撫民” 汤文缺括号内容。 9、“弛榆林邊外” 三文皆作“馳榆林”。 10、“帥師往剿” 汤文作“帥師進剿”。 11、“嘗署浙江” 释文误作“當署浙江”。 二、董教增墓志考 1、董教增行状 通常墓志请铭,由亲朋好友奉逝者行状,墓志铭主要内容即依据行状。 据《柏枧山房文集》卷十《记棚民事(癸未)》:“余为董文恪公作行状,尽览其奏议”。 从描述看理应有《董教增行状》,作者梅曾亮。 从文集排版顺序,时间为道光三年(癸未)初,即董教增卒后一年,但《柏枧山房文集》并未收录此文,待考。且道光四年(甲申),其又作《董文恪公诗集叙》。 管同为汤藩代笔的《董教增墓志》作于道光三年初,因此我推测行状或尚未及作文,而管文已出。 2、董教增生卒 生年未载;按墓志,道光二年七月二十六日(1822.9.11),薨于上元里第,年七十三。 推测其生年为1749或1750年。《国朝先正事略·董文恪公事...

【南京名人墓】董教增墓2

  闽浙总督董教增墓志 作者:程逺 据《新中国出土墓志·江苏·贰·南京》,收录董教增墓志一合拓片、简介及释文。 董教增墓志为石质,志、盖约长 87cm 、宽 87cm 、厚 10cm ,志有裂纹。 1949 年后出土,具体时、地不详。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征集。现藏南京市博物馆。 但据邵磊兄《 < 新中国出土墓志·江苏 ( 贰 ) 南京 > 在信息著录方面的疏误》:“按,该墓志系南京市博物馆于 20 世纪 70 年代后期在位于南京雨花台区西善桥泰山大队的董教增墓中发掘出土。其时,董墓前神道两侧尚存石马一对。” 一、董教增志盖 盖文 7 行,满行 4 字,共 28 字,鄧廷楨篆书。 程逺标点,并据志盖拓片重新辑录如下: 皇清誥授 / 榮祿大夫、 / 振威將军、 / 兵部尚书、 / 闽浙总督、 / 董文 愙 公 / 之墓誌銘。 二、董教增墓志铭 《碑传集》卷七十四末篇,收录湯藩撰《荣禄大夫、振威将军、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闽浙总督董文恪公教增墓志铭》。 邵磊兄已指出,虽然墓志署名作者为湯藩,但实际作者并非湯藩,而是由管同代笔。 《因寄轩文集》卷二,收录管同著《光祿大夫、振威將軍、兵部尚書、都察院右都御史、閩浙總督、董文恪公墓誌銘(道光三年    代)》,管同系墓志书者鄧廷楨幕僚。 志文 40 行,满行 50 字,共1609字,鄧廷楨正书。 程逺标点,并据志铭拓片重新辑录如下(红字为释文有误处,后文再考): 皇清誥授榮禄大夫、振威將軍、兵部尚書、都察院右都御史、閩浙摠督、董文恪公墓志銘(幷序): / 賜進士出身、中憲大夫、江安𥆳糧道、年愚弟湯藩譔、并篆蓋; / 賜進士出身、通奉大夫、前江覀承宣布政使司佈政使、姻愚姪鄧𢌜楨書。 / 董公諱教增,字益其,又字觀橋,江蘇上元人也。曽祖諱志道,祖諱法泰,本生祖諱法建,考諱以學。三世以公貴,並 / 誥贈榮祿大夫、振威將軍,如公官。公考用績學,為名諸生,晚 始 得貢,司訓贛榆,位不稱徳,遺慶扵公。生七嵗,能全誦《五経》。十九,補諸 / 生,為少詹事錢公大昕𠩄器重,解釋《漢書》數十事,錢公擷入《史攷異》中。乾隆四十五年, / 純皇帝南巡,公獻詩賦, / 欽賜内閣中書。五十二年,成進士,殿試一甲弟三名,授軄翰林院編脩。公自為諸生,厳正自守...

【南京名人墓】李友臣墓1

 台湾总兵李友臣墓考1 ——李友臣墓志 作者:程逺 李友臣( 1634.9.18- 1709.12.24 ),字帝賔,原籍安定(今陕西省延安市子长市安定镇),赐籍江宁(今江苏省南京市),《大清圣祖仁皇帝实录》有载。官至总兵、都督佥事致仕,正二品。 2021.4.2 上午,台铁太鲁阁号 408 列车事故,造成重大伤亡。 下午,我在中华书局 - 古联 - 中华石刻数据库,再次读到《李友臣墓志》。 其实 2017 年,我查询董教增墓志时,已在《新中国出土墓志 江苏 贰 南京》读过,书中排序就在董教增墓志之前,但当时印象不深。 因其赐籍江宁,曾任台湾总兵,又赐葬江宁,恰逢台铁不幸,故作本文。 该墓志出土具体时间、地点不详。 1964 年,南京市栖霞区花林乡征集,现存南京市博物馆。 墓志一合,石质,盖、志均长 78cm 、宽 76cm 、厚 10cm 。 我据墓志拓片,重新抄录、标点如下。 一、墓志盖 志盖篆书 7 行,满行 7 字,共 36 字,鄭開極书。 志盖正文: 皇清誥授驃騎將 / 軍、鎮守福建漳 / 州等處地方總 / 兵官、都督僉事 / 致仕、 / 欽賜祭塟、李公墓 / 志銘。   志盖左侧正文后,迁葬时又加刻正书小字共 16 字。 加刻文字: “康熙陸拾年拾貳月初肆         日,移 𦵏 下花林。”   二、墓志铭 志文 47 行,满行 51 字,共 2156 字。 墓志铭作者:余正健;书者:王霖。    志铭全文: 皇清誥授驃騎将軍、鎮守福建、漳州、浦詔、雲霄等處地方總兵官、都𥆳僉事致仕、李公墓誌銘: / 賜進士出身、朝議大夫、   日講官起居注、左春坊左中𠃔、國子監祭酒、𠔥翰林院侍講學士、年家眷姻弟、余正健頓首拜撰文; / 賜進士出身、奉直大夫、左春坊左諭德、𠔥翰林院𠋛撰、提𥆳浙江通省學政、年家眷姻弟、鄭開極頓首拜篆蓋; / 賜同進士出身、文林郎、候補内閣誥勅撰文、中書舍人、年家眷晚生、王   霖頓首拜書丹。 / 公諱友臣,字帝賔,為隴西巨族。少以武略,謁㝎西大将軍墨公,従平定蜀、滇。   特授逰擊,功加㕘将,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