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名人墓】焦竑墓3
状元焦竑家族墓考3
——焦竑墓表考
作者:程逺
《焦竑墓表》,作者顾起元,此篇墓表不同于常规神道碑记载的墓主生平,而是专门记载焦竑的学术经历。
为此,顾起元作为焦竑生前好友,当真是搜肠刮肚、不遗余力的引经据典,变着方儿各种掉书袋,既是对墓主、也是对自己学识(文、史、哲)的全面展现。
这就造成墓表晦涩难懂,我花了三天时间才大概通读全文(其中仍有一些句式,尚未理解)。
1、请表人
墓表“季子潤生將舉大事,則手布《狀》以表墓,屬余起元”。
焦潤生,焦竑第三子(焦竑共有三子,其为小儿子)。
此时长子、次子已先焦竑卒(墓志“蚤世”),故由其向顾起元请表。
2、墓表作者
(1)作者
墓表“猥乘季子之命,勉綴斯文,樹諸隧道”,此句省略第一人称主语,即作者顾起元。
撰写墓表依据的是焦潤生提供的《焦竑行状》。
该墓表《明人传记资料索引》未载,全文仅见于顾起元《遯园漫稿》。
(2)撰文时间
墓表“于是先生之卒也隃年矣。季子潤生將舉大事”。
说明撰文时,距焦竑去世已过一年有余,焦润生即将安葬焦竑。
焦竑卒于万历四十七年(1619)十一月,然墓表中出现“光宗”庙号,而此时明熹宗刚即位,则墓表作于天启元年(1621)之后。
3、墓表中出现的人物
墓表中记载的人物,有三代皇帝,有焦竑的师友、儿子,有引用典故中的古人,但具名者少,多为尊者讳。
搞清楚这些人物,有助于理解墓表。现按墓表中的出场顺序,将人物排列如下:
(1)“翰林院修撰、澹园先生、焦公”、“太史”、“先生”
皆指墓主——焦竑。顾起元在墓表中,多以“先生”称之。
(2)“季子潤生”、“季子”
焦潤生,字茂慈,旗手卫籍(应天上元人),焦竑第三子,请表人。
官至云南曲靖知府、署兵备道,孙可望破城被执,不屈死,妾周氏从死(幸家累不在任所)。永历赐谥“忠烈”;乾隆丙申,改谥“节愍”。
《乾隆上元县志》误作焦竑“长子”。
(3)“余”、“起元”
顾起元,焦竑好友,墓表作者,故用第一人称表示自己。
(4)“同一孔学”
“孔学”,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
(5)“而朱、陸異”
“朱”,朱熹,南宋理学集大成者。
“陸”,陸九淵,南宋哲学家。其学术思想与朱熹多不合,开创心学。
(6)“同一程学”
程顥、程頤,宋代理学奠基者,开创洛学。
(7)“而游、揚異”。
游,游酢;楊,楊時。二人皆程门弟子,“程门立雪”即此二人。
(8)“孔墨可相用”
孔,孔子;墨,墨子。
(9)“天臺”、“天臺先生”
耿定向,世称“天台先生”,湖广黄安人。创办崇正书院,焦竑恩师。官至户部尚书。
(10)“溫陵”、“卓吾”
李贄,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福建泉州人,明代思想家。
(11)“朝德清而夕歸善”
“德清”,释德清,号憨山,明代四大名僧之一。
“歸善”,楊起元,号复所,广东归善人。后文“復所”亦指其。
(12)“教是以攬劉安覽冥之訓”
劉安(此名常见,区别天门山翼装失事女生),西汉淮南王,著《淮南子》。
“覽冥之訓”,《淮南子》卷六·覽冥訓。
(13)“不迂裴頠崇有之論”
裴頠,西晋哲学家,著《崇有论》。
(14)“玩牟融歸釋之旨”
“牟融”,牟子,苍梧广信人,生活于东汉末年、三国时代。倡行佛教,著《理惑论》。
其真名失传,后世伪托“牟融”(北海安丘人,汉章帝时太尉),注意区分。
(15)“不訾傅奕排佛之議”
傅奕,相州邺人,唐代天文学家,主张禁佛。
(16)“敦季札博物之好”
季札,春秋吴国宗室,世称“延陵季子”,宏览博物。
(17)“不滅莊叟溺心之誡”
“莊叟”,莊子;“溺心”,见《莊子·缮性》。
(18)“下斥顏、謝、徐、庾之體”
“顏”,顏延之;“謝”,謝靈運;“徐”,徐陵;“庾”,庾信。
(19)“彥遠《歷朝名畫之評》”
張彥遠,蒲州猗氏人,唐代绘画理论家。著《历代名画记》。
(20)“原父《先秦古器之記》”
劉敞,字原父,临江新喻人,北宋史学家。著《先秦古器記》(又名《先秦古器图碑》)。
(21)“從其兄、靈山令、鏡川先生游”
焦瑞,字伯贤,号镜川,旗手卫籍,焦竑长兄。“其”指焦竑。
(22)“締交李維明儀部”
“李維明”,李逢陽,字维明,金吾后卫籍(应天江宁人)。时任礼部郎中,与李贽同曹。
“儀部”,为明代礼部下属四部(儀部、祠部、膳部、主客部)之一。
焦竑《焦氏笔乘》称其为“李祠部”。
南京旧志载其墓在“郎中李逢暘墓在安德门内城闉”(“李逢暘”误)。
(23)“楊道南太學二先生”
“楊道南”,楊希淳,字道南,应天江宁人。
南京旧志载其墓“杨希淳墓在牛首山之阴”。
焦竑与李逢陽、楊希淳皆耿定向门生。
(24)“近溪羅先生”、“近溪”、“明德”
羅汝芳,号近溪,世称“明德先生”,南城人。泰州学派代表人物。
(25)“龍溪”
王畿,号龙溪,世称“龙溪先生”,明代思想家。
嘉靖四十四年,王畿在南京新泉精舍之为仁堂与李遂、耿定向、许孚远、顾阙等聚会。
(26)“五臺”
陸光祖,号五台,世称“五台先生”,平湖人。嘉靖二十六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
(27)“漸菴”
李世達,号渐庵,世称“渐庵先生”,泾阳人,嘉靖三十五年进士。官至左都御史。
(28)“敬菴”
許孚遠,号敬庵,德清人。嘉靖四十一年(1562)进士。官至兵部左侍郎。
(29)“南臯”
鄒元標,号南皋,江西吉水人。万历五年(1577)进士。官至左都御史。
(30)“康成之門”
“康成”,鄭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人。东汉经学集大成者。
(31)“公超之市”
“公超”,張楷,字公超,东汉儒生。性好道术,人学其术者,填门如市。
(32)“天子”
朱翊鈞,万历皇帝,明神宗。
焦竑为万历十七年(1589)己丑科状元。
(33)“袁宫庶”
袁宗道,字伯修,号玉蟠,湖广公安人,“公安三袁”长兄。万历十四年丙戌科会元。官至春坊右庶子。
“宫庶”是明代对詹事府左、右春坊左、右庶子的别称。
(34)“陶司成”
陶望龄,字周望,号石篑,会稽人。万历十七年进士。官至国子监祭酒。
“司成”,唐代旧称国子监为司成馆,祭酒为大司成。
焦竑《澹园续集》卷十八,收录《祭陶司成文》:“昔始见君,己丑之岁,余仕方初,君志亦锐”。
(35)“黃宫詹”
黄輝,字平倩,号慎轩,南充人。万历己丑科进士,与焦竑同年。官至右中允。《明史》本传紧随焦竑传之后。
“宫詹”是明代左、右春坊庶子、谕德、中允、赞善的通称。
焦竑与以上三人事迹,《石匮书》卷二百三·焦竑有载。
(36)“光宗皇帝”
朱常洛,泰昌皇帝,明光宗。万历四十八年(1620)八月初一日即位。
墓志“比光宗皇帝御宇,始詔推東宫講讀舊恩,升叙錄用,而先生已先一年逝矣”,从而确定焦竑卒年为万历四十七年(1619)。
(37)“陽明”
王守仁,号阳明,余姚人,世称“阳明先生”。
(38)“雕龍競奭,何羡崔家”
崔骃,东汉大臣,文学宗师。其家族为文学世家,其文章世代相传。
典出范晔《后汉书》:“崔为文宗,世禅雕龙。”
(39)“蠟鳳見奇,詎稱王氏”
典出《南史》卷二十二·列传第十三·王僧虔传:“僧绰采蜡烛珠为凤皇”(或云僧虔采烛珠为凤皇)。
王僧绰(或王僧虔)收集蜡烛滴落的油滴制作凤凰。
(40)“徒誇郫縣之自苦”
“郫县”,揚雄,字子云,蜀郡郫县人,西汉思想家,长于古文字。
(41)“耻穉川之不知一物者哉”
“穉川”,葛洪,字稚川,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人,东晋道家。
(42)“牟長立學”
牟長,字君高,乐安临济人,东汉学者。建武二年,拜博士,迁河内太守,在河内讲学,门生万人。
(43)“馬融通儒”
馬融,字季长,扶风茂陵人,东汉经学家,博古通今,世称“通儒”。
(44)“禰生之虹蜺垂光”
“禰生”,禰衡,东汉末年名士,击鼓骂曹。典出孔融 《荐祢衡表》。
(45)“楊公之杞梓集門”
“楊公”,楊嗣复,唐朝宰相。典出杨嗣复《权德舆集序》。
(46)“東國人倫,咸歸有道”
“有道”,郭泰,字林宗,东汉名士。他通晓典籍,喜欢谈论,曾以“有道”徵,辞不就,世称“郭有道”。
典出《广绝交论》:“陆大夫宴喜西郊,郭有道人伦东国。”东国,东都洛阳;人伦,人际关系。
(47)“南朝士品,半出彥昇”
任昉,字彦升,南朝文学家,“竟陵八友”之一。
(48)丘遲感尚書之知
丘遲,字希范,吴兴乌程人,南朝文学家。
“尚书”,何戢,建元元年任吏部尚书。建元四年(482),何戢卒,丘迟撰《侍中、吏部尚书、何府君诔》。
(49)孟嘉辱太傅之賞
孟嘉,字万年,江夏鄳人。
“太傅”,褚裒,字季野,卒赠太傅。
见《晋书》卷九十八·列传第六十八,孟嘉传。
(50)“桓榮之哀朱普,徒步九江”
桓榮,字春卿,沛郡龙亢人,东汉经学大师。事博士九江朱普。
朱普,字公文,受业于平当,为博士,徒众尤盛。
会朱普卒,桓榮奔丧九江,负土成坟,因留教授,徒众数百人。
见《后汉书》卷三十七·列传第二十七,桓荣传。
(51)“侯芭之哭揚雄,心喪三載”
侯芭,巨鹿人,西汉文学家,师从扬雄。揚雄卒后,侯芭为之立坟,服丧三年。
(52)“劉寬之豐碑有副”
劉寬碑,全名《太尉车骑将军、特进逯乡昭烈侯、劉公碑》,此碑有二,皆在洛阳,其一为故吏李谦立;另一为门生郭異、殷苞、李照等立,二碑内容相同。
(53)“文翁之講堂不空”
文翁,西汉蜀郡守,在成都城南建讲堂。文翁讲堂从创建始,一直延续至今。
(54)“今上皇帝”
朱由校,天启皇帝,明熹宗。
(55)“伯子、貢士、尊生”
焦尊生,字茂直,旗手卫籍,焦竑长子。校《焦氏笔乘续集》。
《乾隆江宁县新志》卷十九·十七,误作焦竑“仲子”。
(56)“仲子、孝廉、周”
焦周,字茂孝(《道光上元县志》卷十误作“字茂潜”),旗手卫籍,焦竑次子。撰《焦氏说楛》。
(57)“談彪之史”
“談”,指司马談,西汉史学家,子司马迁继承父志,著《史记》。
“彪”,指班彪,东汉史学家,子班固继承父志,著《汉书》。
(58)“使過董相之冢”
“董相”,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经其墓,下马致意,故其墓称“下马陵”。
后人至此,皆需下马。
(59)“回望王駿之碑”
“王駿”,司马駿,《晋书》卷三十八·列传第八,本传作“扶风王駿”、“扶风武王駿”。
司马駿,字子臧,晋宣帝第七子,累赠扶风王,谥号“武”。后薨,民吏树碑赞述德范,长老见碑者,无不拜之。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