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三月, 2020的博文

【高淳访碑录】新建逰山廟碑

图片
《新建逰山廟碑》寻访记 ——《高淳县志1986-2005》所录碑文纠错19处 作者:程逺 简化字“新建游山庙碑”。 该碑旧为高淳县文物保护单位,公布地址:漆桥镇游子山顶电视转播塔院内。 今位于南京市高淳区东坝镇游子山村、游子山国家森林公园,山顶电视台已拆除,现在真武庙前。 早知该碑,但数次路过游子山,皆从山下而过,未及上山访碑。 2017年2月26日,我陪父母高淳旅游,首次开车上山。 当天阳光耀目,此碑就在山顶停车场边,下车时却未瞧见。 从真武庙出来回到车边,方见此碑。 同年5月6日,陪爱峰一家再游,已不许开车进山,只得带着小朋友们一块儿爬山。 旧志不载该碑。《高淳县志1986-2005》收录“游山庙碑”: “系游山真武庙碑,明万历十八年(1590)立,现存高淳县电视台院内。碑长2.1米、宽0.86米、厚0.14米;有座基,长1.05米。碑额横刻‘新建游山庙碑’六字,为阴文双钩篆体。碑文由韩叔阳之子、大宁都司韩邦本撰写,邦本之子、明万历进士、福州巡按使韩仲雍立石。” 碑额记载不确,并非六字,而是“遊山庙碑”四字九叠篆,属于艺术字,非题字。 同书还收录碑文,但错漏甚多;标点失误亦多,更有甚者将碑中所引《庄子·在宥》之经典胡乱断句。 该碑中部偏下处已断裂三分,现虽经修复黏合重新树立,但一小部分碑文损坏不可辨认。 故县志也非一无是处,可以弥补部分缺损碑文。 现据县志将碑文辑录如下,不同处红字标注,括号内订正了县志和原碑错误,可以接受的异体字不再指出(笔者重新标点): 新建逰山廟碑/ 逰子山從歇息隴分支,聳峙固城湖東,匝以三湖之浩渺,揔乎群峯之蒼翠,盖高淳鎮山也。《建康志》、《金陵志》咸謂孔子適椘逰此山,/ 故名曰逰,其説不經。余考《大逰》、《小逰》本琴曲名,今俗謂此山为大逰,其旁又有小逰山。意古者必有高蹈蜚 遯 (县志误“渺”)之士,弦歌山間恣情/ 逰適,故好事者因以琴曲名山,未可知也。東有伍員乞食瀨渊,是 潜 (县志误“潸”)逰者;北有羊左併食蒲塘,是義逰者;西有謝朓 鑿 (县志误“鉴”)池青山,是宦/ 逰者;南有初平叱 名 (县志误“乎”)陵陽,是仙逰者。若三茅冲舉於華陽、弘景嘯傲於石門、稚川烹丹於句曲、太白騎鲸於牛渚,皆不出百里外,安/ 知其不遊此山與?又安知逰此山者,不有 (同“髏”,县...

【高淳古牌坊】港西村牌坊残件

高淳港西村牌坊残件寻访记 ——李觀妻張氏节孝坊小考 作者:程逺 2018年1月14日,我与钙兄、老北离开砖墙镇三和社区周氏宗祠,前往港口社区,准备寻访“两江总督刘定界碑记”。 行驶在“港口线”圩堤公路上,路过保胜圩排涝站时,看见有座大庙屋顶显露,遂进村一访。 在庙前看到该组牌坊残件,今位于南京市高淳区砖墙镇港口社区港西村、地图“保胜圩排涝站”东侧大庙前。 庙西墙侧门外,地上横卧一件石狮,母狮抱幼师造型,上部保存尚好,底座已残。 正好从庙中走出一位老先生,见我们围在狮子前,告知这是当地清代的一座牌坊构件。 未及细问,老先生有事匆匆走了,临走告知庙内还有该坊其他残件。 从侧门进庙,一眼瞧见不远处,庙正门(南门)内墙根靠东处,放着几根长条石柱,显然就是牌坊构件了。 近前略一打量,有的石柱上雕刻花纹,有的露出部分素面无纹,有的与石狮材质相同,但还有的石材颜色偏深,似非同一组石料,或被或烧过。 此时,大殿外屋檐下坐着一溜排老人,正在晒太阳,其中站起一位,朝我们走来。 他边朝这边过来,边放开手中原本牵着的泰迪,小狗见狗绳一松,心领神会,冲着我们飞奔过来一通狂吠。 好嘛,一语不合,放狗咬人。 之后老人背着手慢悠悠的踱过来,先把我们都打量一番,然后冷阴阴的来了句:“不许拍照!” 猜测其或为村干部,看模样就是不好说话那种,听了这句莫名其妙之语,顿时兴致全无,立刻走人。 《高淳县志1988》收录“保胜石狮”: “雕凿于清康熙年间,系黄褐天子石雕凿,身高165厘米,背宽70厘米。石狮系原港口村李张氏节妇坊之物。现存保胜乡政府大门两侧。” 天子石是什么石材?前所未闻。 我观石狮,的确是黄褐色,貌似苏南地区常见的金山石,用料讲究,恐非地产。 《南京山水城林》收录“张氏节孝坊石狮”: “位于砖墙镇保圣乡港口村,系乾隆十四年(1749)官府为标榜李观之妻张氏忠孝守节建。牌坊立于保胜港口村中,东西向,花岗石质二柱三楼式,门两侧雕刻有高1.85米“云锦”,坐墩石狮一对。坊于文革时期被拆,现仅存石狮一对。” 从文中配图是只公狮,与实地所见母狮造型相似,南狮风格,应该就是同一组。 以上两个记载,牌坊主人李张氏相同,但时代一作康熙、一作乾隆,待考。 查《民国高淳县志》卷二十五·节妇: “張氏,李觀妻。十九寡,奉舅姑孝,育嗣子慈。守节五十五...

【高淳访碑录】兩江總督劉定界碑記

图片
《兩江總督劉定界碑記》寻访记 作者:程逺 简化字“两江总督刘定界碑记”。 2018年1月4日,我与钙兄、老北(已故),高淳旅游。 下午来到南京市高淳区砖墙镇港口社区,地图“港口菩萨堂”,在李氏宗祠门前看见此碑,嵌在墙上。 碑大体保存完整,只是中部偏下处有一弹痕深陷,且表面多龟裂纹,造成数字损坏无法辨认。 好在《民国高淳县志》卷二十一,收录《督憲劉批甯國府稟淳、宣兩邑爭界案》,即此碑文。 现据方志补全碑文,又可据碑文订正方志记载。 碑文上部为碑额,自右至左横书九个大字“兩江總督劉定界碑記”,每字皆为圆底减地阳文正书大字。 此名虽与方志记载篇名不同,但碑文(正书小字)内容大体一致,全文辑录如下(笔者标点): 遵照縣志載,固城湖奉/ 督憲劉公坤一批定《淳、宣兩邑爭界案》:/ 查此案前據江甯府李守禀,據委員汪牧、高淳縣李署令會同(下文弹痕损坏5字格,方志作“錢令到”)灘復勘,固城湖全隸淳境。湖/之西南隅,水漲成湖、水退露灘;湖西有牛兒港、一條港;南為宣(下文弹痕损坏4字格,方志作“港北爲淳”)。由牛兒港沿南,緊挨宣邑新保、/眾議等圩外,迤 (辶里,同“逦”)向東一線長港至鯉魚溝,以此分界井然,可憑(下文弹痕损坏2字格,方志作“與乾”)隆七年碑載界限亦屬相符。宣民/築(方志作“等”)圩無土可取,應聽於淳灘取土,灘生茭草留護圩身,禁止砍竊等情,當以所議尚屬公允。惟甯國府(方志作“该府”)未/據,復到批候札催禀,復核辦在案,兹核來禀,宣民李殿勳等旣亦遵斷。自牛兒港沿南,由新保、眾議等圩/埂之外以至鯉魚溝,各守舊業,則以後自應即以從牛兒港沿南,挨新保等圩至鯉魚溝一線長港,為淳、/宣分界,長港之南屬宣,長港之北屬淳,湖灘坐落港之北面,即全歸淳境。惟查核宣民(方志无2字)繪呈圖内所注,宣/南、淳北分界之處,係在湖灘之上,並非以港南、港北劃分。簽注從牛兒港之東至鯉魚溝之西一帶,陸地/約有八、九里,則屬宣城之處,又係從牛兒港直至鯉魚溝,並非沿南,殊與碑載及所斷未符。且該處灘地/前據江甯府李守禀“水漲則仍成湖”,足見乾隆年間碑載之陸地非指此處。可知至李殿勳結内所稱茭/草,仍照前碑“由淳民春禁冬採,如湖水未退,仍留草護圩,宣民修築各圩應在灘上取土”等語,與委員汪/牧所議尚屬相符。惟所稱“近湖灘地均不得興動”一語,殊與灘地屬宣、屬淳?仍不...

【高淳访碑录】陳萬里墓碑

图片
陳萬里墓碑寻访记 作者:程逺 简化字“陈万里墓碑”。 2013年9月21日,我与钙兄、大能、胖记者一行4人,高淳旅游。 午后到花山玉泉寺参观,一进山门闻狂吠,原是弥勒殿后有只黑犬刚下了窝幼崽,友人聚此逗狗不亦乐乎。 我则独自入寺内东首如厕,无意中瞧见女厕门口墙根处戗着一通似有年头的青石碑,上有刻字,近前细观,随即呼唤友人共赏。 此行过后,友人将发现公布网上,引来媒体关注。 2013年11月,现代快报记者胡玉梅女士来电采访该碑。 因此碑涉及抗战,我引荐钙兄受访,即此后媒体报道内容。 2013年11月21日《现代快报》第F9版 《南京发现一座抗日烈士墓碑》 ; http://dz.xdkb.net/html/2013-11/21/content_307620.htm 2013年11月21日《金陵晚报》,《南京高淳区古寺发现抗战烈士墓碑》,大致相同。 当日因该碑前方还有一石碾遮挡,只能从侧面观看大概,无法通览全文,故迟迟未得收录全文。 2019年4月5日,我陪父母高淳旅游,重访花山玉泉寺,再次观摩该碑。 存放位置未变,厕所翻新,地面重新铺过,原先碑前抵着的石碾不见,碑虽仍然倒放,但较先前更易识读。 现将碑文辑录如下: 上款正书中字:“中華民國廿七年嵗次戊寅  小陽月谷旦/”; 正中正书大字:“故財政部税警總團少校特務長陳萬里墓/”; 旁刻墓志正书小字(笔者标点): “君諱萬里,字鵬程,姓陳氏,世居高湻永豐鄉之 頭 (下作“含头” ) 。家貧,好讀書,嘗/可以此終身耶。遂入中央陸軍八十七師任文牘。後調財政部税警總團政治處書/识官,長官甚倚重之。去嵗,倭寇陷江浙,時君駐無錫,陷,退淳之水陽鎮。欲再整軍/抗敵,而倭寇猝至,遂遇害。君年三十有七,時冬月七日,傷哉!君父啟坤、母劉氏,徳配/丁氏,無子。余與君係總角交,深重君之為人。迨聞君噩耗,余哭而哀之,是天不欲竟/君之壯志也。後君父尋獲君尸,具櫬權厝里中,今卜葬於邑東之花山。余將君之■(事)/畧謹表于阡,以資不朽云。          溧水劉克寬拜譔并書/”; 下款:“弟萬義    敬  立”。 墓碑正面边框一周被凿毁,碑文除“中华民国”四字被凿毁外,其余碑文保...

【南京访碑录】“江甯首鎮”坊额

“江甯首鎮”坊额 ——兼谈“江宁”之名 作者:程逺 简化字“江宁首镇”。 一、“江甯首鎮”坊额 1、“江甯首鎮”石刻 2020年3月5日,施德荣先生在“金陵漫步”微信群,分享了“江甯首鎮”石刻照片及发现地。 该石刻照片,薛马宁先生摄于2012年6月,石刻为横额形制,青石质地,尺寸不明。 正面自右至左四个肥腻的馆阁体大字“江甯首鎮”,上款“大清同治十二年立”,下款“民國柒年十月重修”。 我是首次见到该石刻,亦未见著录,出处待考。 2、江宁首镇牌坊 施先生也指出,该石刻为牌坊构件,原在江宁医院,2012年在距此东面3公里外河边出土。 施先生当时到现场调查了该石刻,并和同伴将之移交给江宁街道保管,现存不明。 据《千年古街江宁镇》(《汤山风情》):一些老人说,当年镇南街头有个牌坊,上书“江宁首镇”四字。 则可推测,新发现的“江甯首鎮”石刻,系晚清时期,江宁镇南大街南首的牌坊坊额。 据《江宁街道志》,1986年下半年,江宁集镇主街道重命名,南大街为瑜桥街。 江宁首镇牌坊原址,今位于南京市江宁区江宁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瑜桥街130号。 或许“破四旧”时拆毁牌坊,构件挪用修桥铺路,故坊额才会出现在距离原址3公里外的河岸边。 二、“江宁”之名 1、“江外无事,宁静于此” 写作本文时,看见江宁街道2017年的一篇网文 《街道流年·忆江宁》 。 https://www.sohu.com/a/166550830_741766 文中配图有张街边雕塑“外江無事,寧靜于此”,不觉诧异,本地人竟会将“江宁”之名出处写错! “江宁”之名,出自南朝·顾野王《舆地志》: “江外无事,宁静于此” ,此书原本早已散佚,只可从后世书引文中知晓片段。 宋《太平寰宇记》卷九十: 故江宁县城,在县南七十里。《舆地志》,晋永嘉中,帝初通江南, 以江外无事,宁静于此, 因置江宁县。南门临浦水,至今呼江宁。 《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七·宋纪·太祖文皇帝(《永乐大典》卷一万二千二百七十四·宋文帝九,同): 江宁县,临江渚。晋·咸和之后, 以江外无事, 于南浦置江宁县。宋白曰,江宁县,本秣陵之地。晋置江宁县,在今县南七十里,故城存焉。隋·开皇十年,移于冶城。按宋白所谓今县,乃天祐十四年,杨氏所置县也。 查阅了各古籍版本,均为“江外无事,宁静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