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西名人墓】張樹珊墓2
张樹珊墓迁葬考
作者:程逺
張樹珊墓,旧志、文普皆不载,现存情况不明,本文据碑传记载试考如下:
一、張樹珊生卒
張樹珊生卒,绝大多数文章作(1826-1866),不确。
其卒于同治五年十二月二十一日(1867.1.26),同治五年确为公历1866年,但卒于旧历年底,已进入1867年。
碑传未载其生年,终年41岁,生年可暂定为1826年,则其生卒当修正为(1826-1867.1.26)。
1、《题張勇烈公樹珊遗像》(《劉秉璋致朱學勤手札》)原註:
“公陣亡時,余親視殮,面目如生,帶有笑容”。
作者劉秉璋(追谥“文莊”,见下文),是张樹珊直接上级,亲视其遗体,说法最为可信。
2、《苌楚斋随笔》五笔·卷四:
“捻匪知爲頭目,以一矛刺之下馬,復手刃之。先文莊公時統軍繼至,親見其身,謂面目如生,腰間受矛傷,喉間受刀傷,其營中部曲已預備芒鞋布襪,欲以爲斂。先文莊公堅不允,命將忠骸抬至德安府城。其部曲私謂,恐城內不受。先文莊公告以豈有此理,曾九大人自己帶勇出身,深知甘苦,殉難之人豈敢薄待?始得以禮報殮。先文莊公當時自撰挽聯,至爲悲痛,人爭傳誦。惜年久,先文莊公已不能記憶矣。”
作者劉聲木(劉體信),劉秉璋第三子,转述其父。
3、《异辞录》卷一·72 张樹珊之死:
“勇烈就義時,外着軍服,內襯湖縐短襖。身受兩傷,一矛刺腰際,一刀斷喉。意揣中矛墜馬,賊見衷服,知爲將領,因而害之。勇烈遺骸入殮,面色如生。其後有人疑其爲衣冠葬者,聞文莊時爲詳述如此。”
作者劉體智,劉秉璋第四子,转述其父。
4、《流动的斯文 合肥张家纪事》:
“张充和晚年时回忆,只记得这位曾祖的弟弟死于1866年,他骑在马上,冲入敌营,被四面包抄,头被一刀砍掉了,高头马托着他的身子回来,还有一把宝剑,后来这把宝剑就被保存在了合肥张宅里”。
与劉秉璋说法相比,张充和回忆不确。
三、張樹珊墓原址
張樹珊神道碑:“公以光緒四年某月某日,葬其鄉大潛山陽,華城寺之西原”;
張樹珊墓表:“合肥張勇烈公,既葬肥西、潛山、華城寺西、王家大塋”。
检索地图,发现在“华城寺”西侧有“王大郢”,地理位置与以上记载相符。
張樹珊墓原址,即今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山南镇华山村王大郢,现存不明。
据《肥西县志》(1994年版):托山水库,在金牛乡托山南部,拦托山、莲花山、大潜山南麓径流,为肥西最大的小(一)型水库。1963年夏勘察,1964年3月动工建设,1969年建成,总库容885万立方米,移民700人,淹没耕地1384亩。
王大郢村民组,村北紧邻托山水库,水库虽不涉及该村,但该墓原址恐已无存。
四、張樹珊墓新址
张樹珊墓表:“貫功績未幾,陰流入壙。公之孤雲逵,惄焉憂之,遵晦翁遷葬韋齋例,另延地師,得官亭鎮西北、白馬廟下,僉云吉。乃卜光緒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啓公柩窆焉”。
晦翁,指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
韋齋,指朱熹父亲朱松,字乔年,号韦斋。
朱熹三迁父坟,理由据《朱松行状》:“然公所藏地势卑湿,惧非久计”。
张樹珊墓原址,因“陰流入壙”,墓室被地下水浸泡,不得已迁坟,且按古有例。
張樹珊墓迁葬地“白马庙下”,今地图不见白马庙地名。
查《安徽省肥西县地名录》,官亭镇官北村,下辖自然村中有“张坟祠”:“早前,张姓在其祖坟旁边建座祠堂称张坟祠,后来扩建成自然村沿用其名。”
张坟祠位置就在官亭镇西北,与白马庙方位一致。
我推测“张坟祠”村名中的“张坟”即张樹珊墓;“祠”即张樹珊祠堂,墓应在祠侧。
张樹珊墓迁葬至白马庙后,旧地名作废,改已新祠堂名流传,即今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官亭镇张坟祠村,现存不明,待考。
五、张樹聲墓
張樹珊之父張蔭穀墓、兄張樹聲墓,同葬西乡焦婆店张祠村龙颈子,即今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官亭镇张祠村狗颈子,被毁无存。
因张祠村与张坟祠村现同属官亭镇,名称相似,且距离接近,必须区分:
(1)张祠村(張蔭穀墓、張樹聲墓),在官亭镇东南,G312国道(长江西路)南侧。
(2)张坟祠村(張樹珊墓),在官亭镇西北,G312国道(长江西路)北侧,其北“大树郢”、西北“大北庄”、东北“上小堰”、南“肥西县官亭镇中心卫生院”、东南“官亭街道居委会”。
评论
发表评论